楚云飞的求援信,如同插上了翅膀,由358团最精锐的特务连战士,冒死穿越了日军的层层封锁线,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盘龙峪。-r`u`w_e¨n^x~s!.`c_o,m·
莫兴华在看完信后,心中百感交集。他既为楚云飞和358团的处境感到担忧,也为楚云飞在危难时刻能够想到向自己求援而感到一丝欣慰。
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己经超出了他一个兵工厂厂长所能决定的范畴,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将信件内容和自己的初步分析,整理成书面报告,连夜派人送往旅部,并同时向分区党委进行了紧急汇报。
这份来自晋绥军王牌团长的“求援信”,在根据地高层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而深刻的争论。
在旅部连夜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一部分同志,特别是那些在以往与晋绥军的摩擦中吃过亏、或者对国民党顽固派抱有强烈警惕的干部,主张“坐山观虎斗,保存实力”。
“旅长,政委,”一位资深的团级指挥员站起来说道,“楚云飞的358团,虽然是抗日的队伍,但他们毕竟是阎锡山的部队,是国民党的军队!在政治上,他们是我们的对手,甚至可以说是敌人!过去,他们可没少跟我们闹摩擦,抢地盘!现在他们有难了,我们凭什么要去救他?让日本人去消耗他们的实力,对我们根据地未来的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另一位同志也附和道:“是啊!石门峪远在我们的控制区之外,敌情复杂,道路不熟。.3\巴^墈~书*罔¢ ?首`发.我们自己的部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夏季攻势做准备,兵力本就紧张。如果现在抽调主力部队去增援他们,不仅风险极大,一旦被日军黏住,很可能会打乱我们自身的作战部署,得不偿失啊!”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它反映了国共两党之间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矛盾和不信任。
然而,以旅长、政委以及莫兴华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同志,则从更高的战略全局和更长远的历史眼光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莫兴华首先从军事和技术的角度,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各位首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楚云飞的358团被日军全歼,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首先,日军在拔掉了358团这颗钉子之后,必然会腾出手来,将其优势兵力和重型炮火,全部转向我们根据地。?墈,书.君· !耕*新/醉-哙\届时,我们将面临比现在大得多的军事压力。其次,楚云飞的358团,其装备和战斗力在整个晋绥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他们的覆灭,将极大地削弱整个晋西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助长日寇的嚣张气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这次增援行动,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实战练兵’和‘技术检验’的机会!我们的‘晋造西五式山炮’虽然己经定型,但还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实战考验。石门峪战场,地形复杂,敌我双方炮兵火力交织,正是检验我们新式山炮性能、完善我们炮兵战术的最佳试验场!我们甚至可以借此机会,收集到日军重炮部队的更多作战数据,为我们未来的反炮兵作战,提供宝贵的依据。”
旅长也站了起来,用他那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说道:“兴华同志的分析很有道理。我再补充几点。第一,从政治上讲,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共同抵御外侮,是我们始终不渝的方针。楚云飞的358团,虽然与我们有过摩擦,但他们始终坚持在抗日的第一线,是我们的友军。朋友有难,我们岂能见死不救?如果我们坐视他们被日军消灭,不仅会在道义上失分,更会让我们在全国抗日军民面前,失去人心!”
“第二,从战略上讲,‘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楚云飞的358团,就像我们根据地外围的一道屏障。这道屏障倒了,我们就要首面日军的狂风暴雨。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顶住日军的进攻,就相当于在敌人的后方,为我们自己保留了一支重要的牵制力量,这对我们即将发动的夏季攻势,将是极为有利的!”
“第三,从长远来看,通过这次‘雪中送炭’的增援行动,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楚云飞这种晋绥军实力派人物的‘特殊关系’。楚云飞承诺的那些高精度光学仪器和特种钢材,对于我们盘龙峪兵工厂的技术升级,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种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