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西六年七月底,东北的盛夏,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也夹杂着兵工厂内那股熟悉的、钢铁与烈火交织的气息。_优\品~晓·说+蛧? `首,发¢
在莫兴华的科学组织和全体员工忘我劳动的推动下,刚刚奠基不久的“东北第一兵工基地”,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东北速度”!
那台被莫兴华从废铁堆里“复活”的德国西门子大型卧式镗床,如今己经成为了整个兵工厂最宝贵的“功勋设备”。
在李二牛和几个经过强化培训的青年技工小心翼翼的操作下,它那沉重而精密的镗刀,正缓缓地切削着一根根经过初步锻打和热处理的炮管毛坯。
银白色的切屑如同卷曲的绸带般飞溅开来,在昏暗的车间内划出一道道亮丽的弧线。
每一根经过它加工的“西六式七五毫米山炮”的炮管,其内膛的光洁度和尺寸精度,都达到了盘龙峪时期完全无法想象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其他几个主要的车间里,一条条虽然简陋但却初具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也己经初步建立起来。_求?书.帮¢ *埂¢新?嶵\全`
莫兴华将“盘龙峪模式”中那种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经验,与从苏联顾问那里学来的(当然是经过他“去粗取精、洋为中用”的改造)正规化管理理念相结合,为每一款主战武器的生产,都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标准化图纸和工艺流程。
从原材料的入库检验,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再到最终的组装和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标准,每一个工位都有清晰的操作规程,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追溯的质量记录。
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虽然在初期让那些习惯了“自由发挥”的老师傅们感到有些束手束脚,但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产品的质量更加稳定,零部件的互换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就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总装车间传遍了整个兵工基地——第一批完全按照标准化图紙和工艺生产的“西六式七五毫米山炮”和“西七式一百二十毫米重型迫击炮”的样炮,正式下线了!
当这两款凝聚着新基地最高技术水平的“战争之神”,被缓缓地推到车间外的空地上时,所有闻讯赶来的工人,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那门崭新的“西六式七五毫米山炮”,其炮身线条流畅而坚固,炮闩的闭锁机构经过了优化,操作起来更加便捷可靠,炮架的结构也更为轻便和稳固。¢w′o,d!e*s¨h^u-c′h¢e.n`g?._c?o?m′
与盘龙峪时期那些带着浓厚“手工”痕迹的样炮相比,它无疑显得更加“正规”,也更具“杀气”!
而那门体型更为粗壮和威猛的“西七式一百二十毫米重型迫击炮”,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心潮澎湃!
它那黑洞洞的、口径巨大的炮口,仿佛一张能够吞噬一切的巨兽之口,预示着它将在未来的战场上,爆发出何等惊天动地的威力!
这两款新式火炮,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大多采用了经过初步合金化处理的“莫氏特制三号钢”的改进型)、加工的精良程度、还是零部件的互换性和整体性能的稳定性来看,都远远超越了盘龙峪时期生产的任何一款同类产品!
它们是“东北第一兵工基地”献给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的第一份厚礼,也是盘龙峪“火种”在这片黑土地上结出的第一批丰硕的果实!
莫兴华亲自对这两门样炮进行了最后的检验和靶场试射。测试的结果,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射程和威力)还略有超出!
“好!太好了!”王政委在亲眼见证了120毫米重迫那如同“地震”般的爆炸威力后,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紧紧握着莫兴华的手,连声赞叹,“莫总工,有了这些宝贝疙瘩,我们还怕他个鸟的什么美械师!来多少,我们就能给他灭多少!”
就连一向挑剔的苏联顾问伊万诺夫中校,在仔细检查了这两门新炮的各项技术参数和加工工艺后,也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虽然他依然对某些“不符合苏联标准”的设计细节颇有微词,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中国同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制造出如此水平的火炮,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通过了严格的性能测试和验收之后,这两款凝聚着新基地最高技术水平的“杀手锏”,没有丝毫的停留,立刻被小心翼翼地装上了一列早己等候在兵工厂专用线上的闷罐火车。
与它们一同被运走的,还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