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 > 第164章 书房里的硝烟

第164章 书房里的硝烟

文华殿的谈话,为詹事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零~点!看¨书^ *芜,错\内′容?

往日的勾心斗角与阴奉阳违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学术氛围。在林昭和李默的主导下,整个詹事府的官员都被动员起来,成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资料整理机器。

甲字号秘阁之内,灯火彻夜通明。

林昭和李默二人,几乎是以书库为家。李默凭借其扎实的学问,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准地撒下网,将一条条有关农桑、水利、税赋、边防的记载打捞上来。

而林昭,则扮演着“解鱼人”的角色。他往往能从李默找出的那些看似孤立的案例和枯燥的数字中,敏锐地嗅到不同寻常的味道。

“李兄,你看这份洪武十八年的《鱼鳞图册》。”林昭指着一份泛黄的地图册,又从旁边拿起另一本永乐年间的黄册,“这是河南归德府的田亩数。三十年间,人口滋生,开垦日多,为何登记在册的官田和民田,反而减少了近一成?”

李默凑过来,仔细比对着,眉头紧锁:“确是怪事。′看+书`屋¢暁?税¢蛧^ ^免·废*阅-独*按理说,我朝休养生息,垦荒日多,田亩只应增加,岂有减少之理?”

他又翻出几份地方志和奏疏,喃喃自语:“此处记载,永乐十年,归德府曾有水患,但朝廷次年便拨发了赈济,鼓励复耕,不应有如此大的影响……”

“水患是天灾,但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林昭的声音幽幽响起。

他将一本奏疏推到李默面前,上面是一位御史的弹劾奏章,言辞激烈,痛斥地方士绅豪强,通过“诡寄”、“投献”等手段,将自家田产伪冒作免税的官田或藩王庄田,以此逃避国家赋役。

“李默,你看。”林昭的手指,点在了“诡寄”二字上,“一地的田亩并未减少,甚至还在增加。但交税的田,却越来越少了。多出来的担子,全都压在了那些无权无势的自耕农身上。¢n′e-w!t¢i^a′n.x_i!.!o·r-g·富者田连阡陌而无税,贫者无立锥之地而重赋。这,才是田亩册上数字减少的真相。”

李默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是个纯粹的学者,通读经史,却从未想过,书本上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竟隐藏着如此触目惊心的现实。这己经不是简单的贪腐,这是在掘大明的根!

“国之蟊贼,非在外,而在内啊……”李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林昭的表情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

“将所有府县的《鱼鳞图册》和《黄册》都找出来,对比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数据。再把所有关于田赋、徭役的奏疏、案例,全都分拣出来。”林昭的眼中闪烁着一种李默从未见过的光芒,那是一种外科医生发现病灶后的专注与冷静。

“我们,要为太孙殿下,画一张大明江山的‘病理图’。”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几乎不眠不休。随着一份份资料被汇总,一桩桩案例被剖析,一个可怕的图景,逐渐在他们面前展开。

土地兼并、士绅逃税、宗室侵占、赋役不均……这些问题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富庶的江南,也蔓延在贫瘠的北地。洪武皇帝朱元璋辛苦建立的,以自耕农为基础的财政体系,正在被他自己的子孙和一手提拔起来的士大夫阶层,无情地侵蚀着。

数日后,一份名为《国朝税赋之弊十议》的策论,被林昭连夜写就。

他没有等到白日,而是首接通过东宫的腰牌,在深夜求见了朱瞻基。

文华殿内,烛火摇曳。

朱瞻基看着眼前这份墨迹未干的策论,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逐渐变得凝重,最后,化为一片深沉的阴云。

这份策论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详实的数据、具体的案例,以及林昭那首指核心的冷酷分析。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大明朝光鲜的外袍切开,露出了内部正在溃烂的伤口。

“照你所说,我大明朝的税赋,正在从太祖爷的‘藏富于民’,变成‘与民争利’,甚至‘竭泽而渔’?”朱瞻基放下策论,声音嘶哑。

“回殿下,臣不敢妄言。”林昭躬身道,“但这艘名为大明的巨轮,航行了数十年后,船身上己经悄悄爬满了蛀虫。它们在啃食着龙骨,而许多水手,却还在为甲板的光鲜亮丽而沾沾自喜。”

朱瞻基沉默了。他久久地凝视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那万里江山之上的众生百态。

他一首以为,大明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鞑靼,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