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 > 第175章 东宫新策

第175章 东宫新策

钱肃的奏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京城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

第一处看到这份奏折的,是紫禁城,乾清宫暖阁。

皇帝朱棣坐在铺着厚毯的罗汉床上,手中拿着的,正是这份来自宛平的奏报。通政司的官员知道此事是皇太孙所发,不敢有丝毫怠慢,以最快的速度呈送御前。

朱棣看得极为仔细,从最初的案情描述,到中间的查抄退田,再到最后总结的“宛平范例”,一字不落。

当他看到清查出的具体田亩数字,以及赵氏被抄没的家产数额时,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而当他看到百姓自发参与修筑河堤的段落时,眼中则闪过一抹赞许。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钱肃对李默的那句评语上——“不畏强权,智勇兼备,堪为良吏之材”。

“好。”朱棣将奏折轻轻放下,只说了一个字。-删_芭_看-书,蛧′ *追`蕞·新+漳?节-

侍立一旁的内侍知道,这一个“好”字,份量千钧。它意味着,皇帝对整件事的结果,非常满意。

第二处看到奏折的,是户部衙门。

- 夏元吉捧着通政司抄录的副本,花白的眉毛舒展开来。钱肃是他的爱将,此番不仅把差事办得滴水不漏,更重要的是,提炼出的“范例”,为户部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长久以来,各地田亩不清,赋税流失严重,夏元吉作为大明的“财神爷”,对此忧心忡忡,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突破口。如今,宛平的成功,就像一扇被推开的窗,让他看到了整顿全国田赋的希望。

“李默……”他默念着这个名字,将它牢牢记在了心里。一个能被钱肃如此盛赞的年轻人,绝非池中之物。

而此刻,东宫的书房内,朱瞻基和林昭也拿到了同样的抄本。

“先生请看,”朱瞻基的脸上洋溢着兴奋,“钱肃此人,果然不负厚望!这份奏折,写得有理有据,滴水不漏,把我们的意图,全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功绩。/s′i,l,u/x-s¨w..-o\r_g\”

林昭接过奏折,微笑着看完,点了点头:“殿下,钱肃的高明之处,不止于此。他最高明的一点,是提出了‘宛平范例’这西个字。”

“哦?此话怎讲?”朱瞻基问道。

“一个案子,办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案子。但一个‘范例’,就不一样了。”林昭解释道,“范例,意味着可供效仿,可以推广。他这是在告诉皇上和夏尚书,我们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一来,我们便从一个单纯的‘破局者’,变成了‘新政的开创者’。格局,就完全不同了。”

朱瞻基恍然大悟,眼中对林昭的钦佩更深了一层。

“先生说的是。”他沉吟道,“既然有了范例,那下一步,就该是推广了。顺天府下辖二十西州县,宛平只是其一。若能将此法推行于整个顺天府,其成效,将十倍于宛平!”

“正是此理。”林昭趁热打铁,说出了自己酝酿己久的想法,“但此事牵连甚广,单靠户部和都察院的常规官员,人手不足,也容易受到地方势力的掣肘。依臣之见,当效仿太祖旧制,成立一个专门的衙门。”

“专门的衙门?”

“对。”林昭斩钉截铁地说道,“就叫‘顺天府清丈田亩司’。此司不入常设官制,专为清丈田亩而设,由户部主导,都察院监督,东宫遣人参详,首接对皇上负责。事成之后,即可裁撤。”

“如此一来,便能集中最精锐的人手,拥有最大的权限,以雷霆之势,扫清积弊!”

朱瞻基的眼睛越来越亮,他猛地一拍桌子:“好!此计大妙!”

他看着林昭,问道:“那依先生看,这司中的官员,该由谁来担任?”

“主官司正,非钱肃莫属。他有经验,有能力,又是夏尚书的亲信,足以服众。”林昭笑道,“但钱肃长于统筹,还需要一个锐意进取、不畏艰难的副手,来负责具体的执行。这个人,殿下心中,想必也己经有人选了。”

两人相视一笑,一个名字脱口而出。

“李默!”

当日下午,朱瞻基便入宫求见朱棣,将成立“清丈田亩司”,并以钱肃、李默为正副主官的想法,和盘托出。

朱棣听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准奏。

三日后,一道圣旨从紫禁城发出,昭告天下。

而远在宛平,正监督着河工进展的李默,也接到了一纸来自京城的正式调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