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启禀王大人,不瞒您说,我家元帅这把刀,重120斤,关老爷的青龙刀才重81斤,照这把刀可差得远了。”(注:所谓关圣青龙刀重81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按明代秤计算,一斤约合现在的590克,按汉秤算,一斤约合现在的258克。)
刘綎趁机问道:“怎么样王大人,你还怕俺被小西行长捉去了吗?”王士琦此时方知刘綎勇力过人,并非等闲之辈,当下不住口地应道:“不怕,不怕,别说一个,就是来十个八个,将军这把刀舞起来,也全都砍了。”
众将听了哄然大笑,王士琦满身的不自在,只好陪着干笑几声。刘綎意气昂然,吩咐人传随军赞画吴宗道进帐,这吴宗道颇懂几句日本话,当年壬辰役时,曾奉宋应昌之命到王京催督日军撤退,与小西行长打过交道。
刘綎事先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和他说过,这时又问他一次道:“吴先生,此去顺天可有把握说动小西出城么?”吴宗道虽然心中害怕,却也知推托不过,索性泼出胆来,慷慨激昂地说道:“宗道此去,定当竭力周旋,若是那厮答应和将军会面当然好;若是他不应,我就找机会扑上去,与其拼个同归于尽罢了,也算报答将军的知遇之恩!”
“那倒不必。”刘綎见他身子瘦弱,却拿出一副凶狠的架势,忙出言劝道,“只要先生把话带到,回营后俺便记你大功一件。”
“多谢将军!”吴宗道告辞下去,横下一条心翻身上马,驰向顺天倭城。
眼看将至倭城,自有伏路的日军忍兵出现,吴宗道连说带比划,那几名忍兵看他的穿戴不像朝鲜百姓,又似乎听明白了一些,于是商量了会儿,派两名士兵押送吴宗道进城。
小西行长得到报告心中疑惑,便命人将来使带入天守阁。吴宗道一见行长,面露喜色,笑着上前打招呼:“小西将军,咱们又见面了。”远藤又次郎忙横刀将其拦住,这时候小西行长也认出他来了,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咱们在王京城中是见过面,阁下应该是明军的使者吧?”
“不错,在下明使吴宗道,小西将军别来无恙乎?”二人对答几句,都觉听了别扭,干脆拿出纸笔,你写一句我写一句的交流,日文和汉文有相似之外,而且小西行长虽然不会说汉话,可是因为在国内常读中国书籍,对汉字还是有些通晓的,很快就明白了吴宗道的来意。
末了吴宗道用日语结结巴巴说道:“我军正在攻打加藤清正,对小西将军是没有恶意的。刘大帅,你们认识的,他非常想与你面议,只要你答应不去增援清正,我们就不攻城;如果清正战败了,你国太阁大人就有可能同意议和,到那时两国通商,就有很多钱可以赚。”
小西行长听了暗想,打仗是为了求得利益,可是现在明军源源不断地开入朝鲜,我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打下去呢?要是能争取到两国罢兵通商,就让那个狂妄的虎加藤去死好了。
想到这里,行长使劲点了下头,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几句,意思是这个主意非常好,我答应不去援救加藤;可是两军对垒,缺少必要的信任,在没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我是不会亲自去见刘綎的。
吴宗道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当即拍胸脯担保,只要行长愿意,明军主将刘綎可以单骑与之会面,以示友好,绝不会带兵前来。小西行长似信非信,道:“这样吧,明天早上,如果看到刘将军真的一人来到城外,我就出去与他会面。”吴宗道满口应承。
送走了明使,日军将领们都围到小西行长身边,劝他不要去冒险,小西行长沉吟道:“其实我也知道,敌人是不会安着什么好心的,不过眼下他们重兵围城,水陆夹攻,对我们来说,只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立刻开战,二是拖延时间,和强敌开战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尽量地争取后一种选择吧。”
远藤又次郎道:“中华人狡诈多端,当年咱们在平壤已经上过一次当,这次无论如何不能再轻信相信他们了!”
“是啊,就算要去,也请殿下带上足够的警卫,以防敌人使诈!”松浦镇信接着道。
“嗯,二位殿说的都有道理,等明天看看再说吧!要是刘綎真的肯单骑前来,我不妨就去见他一面。说心里话,如果不是两国交兵,我倒是很想和刘将军交个朋友,当年我二人书信往来,他每一句话都说在我的心坎里,真是个难得的好人呀!”小西行长想起刘綎在书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