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邪念,是最宝贵的记忆。可惜,青春年少时无知,并不知道这份感情有多重要。等明白时,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只能饮恨。
当母亲的,听儿子亲口说自己“这些年来活得很累,心累”,唯有霓裳能让他轻快一些,否则谁愿意三天两头骑马来大青山,不由得动容了。因为这话,别人不理解,她却能深刻的体会。
当年她勾心斗角、拼死拼活厮杀出来,为了什么啊?不就是为了儿子吗?没有这个心灵寄托,怕她早就在后、宫里折戬沉沙了。
看着端王痛苦无比的模样,终究是心软了。
挥挥手,命人把沐天华扶起来,灌了一碗冷水所谓鸠毒,不过是蒙汗药!
兴师动众而来,结果不是证明端王与沐天华的“情深似海”。惠太妃对别人心如铁石,对唯一的儿子舍不得。无奈叹道:还不如当初就许了婚事!也不会闹到现在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来,十二年前,端王得广平帝许可开牙建府,惠太妃出了深宫,从此再无拘束。与沐天华母亲元洁莹的约定儿女联姻,被她当成旧时玩笑。此一时、彼一时。以前她在宫里处处艰难,需要云阳公主、元洁莹帮助。可端王封王后,云阳公主早就去世。元洁莹也不在了,沐天华的联姻价值,无疑缩水了一大半。变得配不上了。
开府后,她广邀各家千金。终于挑中了武乡侯彭家的彭龙梅。彭家与当时的彭贵妃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后来先皇后故去,彭贵妃一跃成为皇后,确认了她的眼光不差!至于安庆侯沐桦,不甘示弱,挑中了金殿上大放异彩的探花郎,赶在端王娶亲前。先把女儿嫁了出去!
本来这样一来,两家关系闹僵下来,不来往就完了。听说沐天华先生了一个女儿,而彭龙梅生了个儿子,惠太妃暗中自得亏得她当机立断,为儿子选对了媳妇。
哪里想到有今天!
彭龙梅是正妻,身段、样貌、才华,样样不差,还有她的全力支持,却是个没用的东西!留不住丈夫的心不说。被几个出身卑下的妾侍戏弄得团团转,满身怨气。更不会教孩子!芷苓那丫头,哪里是郡主,分明是个野丫头;唯一的嫡子也被教坏了!面团似地性格。毫无主见。
反观霓裳,这些年越发优雅从容,遇事不慌,即使危及生命的事,仍旧端庄沉静这才是她理想中的儿媳啊!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待霓裳清醒,惊讶的看着端王,自是一番悲喜交集,:。两人齐齐拜在惠太妃面前,听她如是叹息。这时候的她,哪有初来是逼迫人自尽的狠辣无情,完全是拗不过儿女的慈祥母亲。亲手扶起沐天华,
“当年你母亲与我交好,我何尝不念着你们打小的交情?可是,你身子不好,本宫忧心你不利生育,才反对你们婚事。谁晓得害得你们唉!前尘旧事,都是本宫的错。”
“母妃”
端王肯定不会责怪母亲,霓裳“活”过来,他喜悦还来不及呢。拥着心爱的女子,他满心的都是感激,智商直线下降。同样,沐天华也感激无比不是为活命,而是听太妃语气,许她继续留在端郎身边了!
惠太妃今天这一出,看似白来一趟,其实与儿子“沟通”后彼此更了解了,也摸清了沐天华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不利生育,无奈之下”“赐酒,是为了试看那你们之间的感情”,几句假惺惺的话语,使得头脑不清醒的沐天华,遗忘了当初是谁先背信弃义,给生父沐桦难堪的。
再几句暖人心的话,说说是如何不得已,多少为难处,最后答应册封侧妃,一应为难她包办了,端王与沐天华都感动得不得了,一齐跪拜,奉茶了。
皆大欢喜结局。
惠太妃手腕何等高超?
早在她发现儿子私会沐天华时,就按兵不动,暗地里下了几步棋。俞锦熙发配边疆,趁俞老爷子急流勇退乞骸骨,临走前忙乱时,叫人挑唆着,使钱氏参与了一个官司钱氏屠户女出身,懂什么,又不认识字,几十亩田地就弄的晕头转向了,在亳城衙门里,按了手印。
这手印,不是按在普通纠纷的结案卷宗上的,而是“放妻书”。
大周律法规定,婆婆不可以直接休妻,但可以代替儿子上衙门递书。除了俞探花的“亲笔”作假外,印鉴,钱氏的手印,当堂的证人,主审官,各种程序都是合乎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