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主公的诗一向豪迈,这首却轻飘如云!”
“对,飘逸如仙,又不失深情,这词句,太难忘了!”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很快引起众人热议。
那韵味、那意境,读完让人首夸好。.d~1\k!a*n¨s-h-u¢.¨c′o?m/
谁写的?
这诗情画意,意境深远,句句深意,谁这么有才华和深情?
深夜,这词传到了曹操耳中。
他身旁有名士,包括戏志才,此人常去风月地,却最懂情,最后一句让他连干几大碗。
太美了,美得醉人。
这境界,梦里才有吧。
不一会儿,曹操急匆匆走出,一脸兴奋。
几步到戏志才前,蹲下激动地说:“太妙了,志才。”
这一句,戏志才酒醒了大半。
“这等才学,我自愧不如。
以前是我有眼无珠,志才,你的才学竟到这境界了!”
“主公……”
戏志才迷糊中眼神亮了起来,“您说啥?”
他虽懵,但肯定听到夸赞了。
绝对是夸!主公夸我!半年了,终于被夸了。
这感觉,太美妙了……戏志才感觉春天来了,浑身舒畅。
“只有你能写出这等绝妙诗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意境,如梦如幻,有家国之愁,说不出的伤感……绝妙啊……”
曹操不停夸,满脸笑。
他是枭雄、军事家、战略家,也是诗人。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文坛影响大,都是诗人、词人。
所以他更能感受这词句的意境美。
这时,戏志才笑容没了,一脸痛苦,五官拧成一团,像吃苦药。
过好一会儿,他才艰难地说:“主公,这……不是我写的。”
“啥?”
曹操愣了,“那是谁写的?今夜我曹操定要见见他!”
“哎,这些词句,让我想到一个熟人……”
戏志才猛地站起,身子摇摇晃晃,头发乱糟糟,大喊:“奉孝!”
“奉孝,你是不是来了?来了咋不露面呢?这词是不是你弄的?”
曹操忙扶住他,轻声问:“你说的奉孝何方神圣,这么有才华?”
“有!当然有!”
戏志才眼睛发亮,笑着说,“奉孝是我铁哥们,才情比我高得多!只有他能写出这样的好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戏志才又念叨起来,心里头那个美呀,觉得只有郭嘉那样的才子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
“奉孝!”
戏志才又大喊了几声,把其他文人都给惊动了。
这些文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头雾水,不知道戏志才在叫谁,但都晓得他是曹操身边的红人,军师大人。
曹操瞅着周围人不多,拉着戏志才到了边上,低声问:“这个奉孝,全名啥,哪儿的人?”
戏志才看着曹操认真的样子,酒一下子醒了,叹了口气说:“奉孝是颍川的郭嘉,是我和文的好朋友,隐居一年多了,只跟英雄豪杰偷偷来往,不愿意当官。”
“去年,奉孝去拜见袁绍,跟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说,聪明的人能看清形势,选对主子,所以干啥都顺风顺水,能出名。
袁公光学周公那一套,不太会用人。
想法多,拿不定主意,瞎操心,想跟他一起救国于危难,建立霸业,难啊,于是他就走了,等明主,等不到就打算隐居一辈子。”
听完这些,曹操不吭声了,脸上表情挺复杂。
过好一会儿,他才淡淡地问:“既然这样,他为啥现在用这些词句来提醒我?”
要是费了好大劲准备,那这好句子还算说得过去,但曹操的高兴劲立马就没了大半。
能写出这样的词句真不简单,肯定不是即兴的,那就是有备而来。
“这,这应该是……他觉得您是个明智的领导,己经打算出山做官了。”
戏志才只能这样猜,可他酒醒后,又不敢确定了,万一不是郭嘉,闹笑话,以后多尴尬。
他觉得除了郭奉孝,别人很难写出这样的词句。
特别是最后一句,意境真好,挺符合郭奉孝的性格。
“要不,去问问文若。”
曹操觉得反正也没事,去问问也挺好。
……
这时候的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