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沉吟良久的周世安也感到大事不妙,急忙出来拉偏架:“此事查证清楚之后再做计较。!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但即便《营山县志》上真有这么个典故,也有可能是杜公子歪打正着,说明不了什么。”
这话连他自己都觉得牵强,但为了维护清流颜面,不得不硬着头皮说出来。
这陆临川读书竟如此细致入微,连县志都了如指掌!
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首接收监,在狱中杀害,然后做成畏罪自尽的假象?
但,此招甚险。
刑部大牢里死一个举人,影响太大,搞不好他这尚书会被撸掉……
正进退两难时,赵汝成见时机成熟,道:“周大人,本官有个提议。既然双方各执一词,查证清楚又尚需时日,不如让陆举人当场作文一篇,以证其才。若真有真才实学,这舞弊之说,恐怕……”
周世安立刻打断:“荒唐!科举舞弊案岂能如此儿戏?”
“学生愿意,请大人命题!”陆临川急忙应道。
这明显是在给他递台阶,自然要抓住机会。
赵汝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孺子可教也。
他道:“那就写一篇时文策论,论述一下辽东局势如何?”
此言一出,堂上气氛骤然紧张。
辽东正是严党与清流争斗的焦点。.d~1\k!a*n¨s-h-u¢.¨c′o?m/
赵汝成此举分明是想让陆临川站队。
若文章立场倾向严党主战,自然会得到他们支持。
不论写得如何,只要借科举舞弊一事大加炒作,造成舆论轰动,不仅能把清流拉下水,他这个作者的名望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全身而退的几率自然会增加。
陆临川心领神会。
好在原身很关注边境战事,知道辽东女真是怎么回事,也听说过两党的态度……
但若让他就事论事写一篇雄文,还有些难度。
一来原主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不知道朝政细节,写不深刻,二来这篇文章又必须足够惊艳,有感染力,好让他名扬天下……
否则他就算在牢里被自杀了,清流很能快将事态平息下去。
思绪电转。
陆临川猛然想到一篇绝世好文。
前世研究唐宋八大家,他对苏洵的《六国论》可谓了如指掌。
这篇文章借战国时期六国赂秦而亡的历史,讽喻北宋对辽、西夏的屈辱求和,立论精辟,气势雄浑,被誉为“千古第一论”。
若在此刻写出,正当其时,必能震动朝野!
“请赐纸笔。”陆临川拱手道。
赵汝城点头答应。!l~a\n^l^a*n`x^s...c!o+m~
周世安则冷哼一声。
刑部毕竟不是他的一言堂,审案虽是以他为主,但这样的事他也拦不住。
差役很快端上来一个案几,上面摆好了笔墨纸砚。
“请诸位大人稍候。”陆临川深吸一口气,来到案前。
没有板凳,他只能半蹲着身子,姿势颇为狼狈。
但堂上三位显然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杜明堂站在一旁,神情冷峻,不知在憋什么坏水。
陆临川将纸铺在低矮的案几上,开始构思。
《六国论》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他也曾反复研究过数遍,甚至专门为其写过论文。
但那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此刻说不定会忘掉一些词句,所以必须先全文回顾一遍,确保不会有错漏,才敢下笔。
他正皱眉沉思,忽觉灵光乍现,脑中轰然一震。
刹那间,前世的一切记忆竟都如潮水般涌来。
本科时精读的《资治通鉴》字字分明,研究生熬夜整理的宋代文学笔记历历在目,连童年看过的《百家讲坛》每帧画面都纤毫毕现……
甚至那些遗忘的、忽略的、模糊的记忆,此刻也成了触手可及的鲜活档案,可供他随时调取。
这……这感觉太妙了!
陆临川心脏狂跳,血液冲击着耳膜发出轰鸣。
这难道就是穿越者标配的“金手指”?!
堂上,周世安露出不耐之色:“陆举人,莫要拖延时间。”
这分明是在搞陆临川的心态。
赵汝城、刘文焕都微微皱眉。
“学生只是在构思文章。”陆临川从容应答。
杜明堂慢慢踱步到他身后,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