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寒风凛冽的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u~s^i-p′m~a*x!.¨c¨o+m?
方青云紧了紧身上的呢子大衣,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他身后站着两位同样年轻的外交官,周明和李卫国,三人刚刚结束了在苏联的短暂停留,准备转机前往伦敦。
"青云,听说你又在莫斯科的旧书店淘到几本绝版的俄文经济著作?"周明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笑着问道。
方青云微微一笑,拍了拍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不只是俄文,还有德文和法文的。英国的经济数据不好直接获取,但可以从他们的贸易伙伴的报道中反推。"
李卫国摇头感叹:"真不知道你这八国外语是怎么学的。我在北大就学了个英语,还磕磕绊绊的。"
方青云没有回答,只是望向停机坪上那架即将载他们飞往伦敦的图-104客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这在外交部年轻干部中极为罕见。而此刻,这些语言技能将成为他在英国工作的利器。
飞机轰鸣着冲上云霄,方青云透过舷窗望向下方逐渐远去的莫斯科。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对中国充满复杂态度的西方世界。
伦敦的天气比莫斯科更阴冷,湿漉漉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城市。中国驻英代办处位于波特兰大街一栋老旧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内,门口只悬挂着一块朴素的铜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精?武?小.说′网! *哽′芯′醉+全*
代办处负责人桓兆祥大使亲自接见了他们。桓大使五十多岁,鬓角微白,眼神锐利而沉稳。
"青云同志,听说你语言能力很强?"桓大使翻看着方青云的档案,突然问道。
"报告大使,我学过几门外语,主要是为了工作需要。"方青云谦虚地回答。
桓大使点点头:"好,英国人对我们戒心很重,公开的经济数据有限。你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英国的经济情报,尤其是工业产能、贸易政策和金融动态。"
方青云郑重地点头:"明白。"
伦敦的冬天漫长而阴沉,方青云很快适应了代办处的工作节奏。白天,他跟随桓大使或参赞郑怀远出席各种外交活动,晚上则伏案整理资料。
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对旧报纸的痴迷。
英国政府不会轻易向中国外交官提供经济报告,但方青云发现,伦敦的二手书店和旧报摊却能淘到大量过期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报刊。这些报纸虽然已经过期数月甚至数年,但里面的经济数据、市场分析和政策评论仍然极具价值。-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
于是,每到周末,方青云就会穿梭于查令十字街的旧书店和大英图书馆的档案室。他熟练地用英语和书商讨价还价,偶尔还会用法语或德语与一些流亡学者交流,从他们口中套出一些非公开的经济动向。
代办处的同事们很快注意到了他的习惯。
"青云,你又抱着一堆旧报纸回来了?"秘书处的女同事林秀琴笑着问道。
方青云推了推眼镜,笑道:"这些可比新报纸有用。《金融时报》1958年12月的这篇报道里,提到了英国钢铁业的产能瓶颈,而今年1月的议会辩论里,财政大臣的发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林秀琴惊讶地看着他:"你连议会的辩论记录都看了?"
方青云笑而不答。他不仅看了,还做了交叉对比——德文报纸提到英国对西德的机械出口下降,而法国《世界报》则分析这与英镑汇率波动有关。这些碎片信息拼凑在一起,就能勾勒出英国经济的真实状况。
一天傍晚,参赞郑怀远把方青云叫到了办公室。
"青云,桓大使下周要去见英国贸易部的官员,我们需要一份关于英国近期经济趋势的简报,你有把握整理出来吗?"
方青云沉吟片刻:"我需要查阅最近三个月的报刊和议会记录,但应该没问题。"
郑怀远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英国人会防备我们,公开数据可能不准确。"
方青云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