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还能扛一扛,缓一缓还能过来。老年人缓一缓可能就过去了。
所以真的是“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想当医生,必须看自己有没有达到那个要求。
自己足够细心吗?自己足够大胆吗?自己有天赋吗?自己有良心吗?
…………
这年头很多人学医都是为了赚钱,因为医院的收入确实很可观。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一旦大脑里充斥着金钱和利益,那他己经不配当大夫了。
如果医者脑袋里都是物欲,那就很难静下心来钻研医术。
满脑子都是怎么从患者口袋里掏钱的想法。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里说过:“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 、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