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司礼监。′1-3\3,t·x_t..?c/o.m′
马天跟着朱棣来到门外。
前方赫然竖着一块三尺高的石碑,碑上用朱砂镌刻着一列醒目大字: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
“这牌子,霸气!”马天驻足凝视。
前世在电视剧里见过类似的场景,却从未想过会如此真切地立于眼前。
石碑边缘已有腐损,却依然沉重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钉死在司礼监的门槛外。
朱元璋就是要让后世子孙与宦官都明白,内臣干政是触不可及的红线。
朱棣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道:“父皇当年这块牌子时,宫里连识字的太监都难找。”
司礼监大堂内,正中悬挂着“敬天法祖”的匾额。
太监总管郑春率领二十余名太监早已跪候在殿内,为首的郑春年约五旬,面色白皙,虽姿态恭顺,眼神却透着精明。
马天注意到,这些太监的服饰样式统一,袖口窄小,与电视剧里夸张的扮相截然不同,更显肃穆规整。
“参见燕王殿下,参见马国舅。”太监的声音尖细却沉稳,带着内廷臣子特有的腔调。
马天颔首回礼,目光却忍不住在殿内逡巡。
来之前,他对此时大明宦官机构了解了下,此处是司礼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完善宫廷服务体系,将前代的宦官机构进行了系统整合,设立了统称“内府衙门”的宦官体系,最终形成了十二监、四司、八局的结构框架,合称为“二十四衙门”。
朱元璋设立这套体系,本质上是将内廷与外朝彻底割裂。
外朝有六部处理国家政务,内廷则由二十四衙门包揽皇室私事,两者泾渭分明。
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可谓煞费苦心。
规定宦官品级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司礼监掌印太监虽为十二监之首,官阶也仅四品,与外朝的尚书、侍郎相差甚远。
禁止识字!
洪武年间,宦官几乎都是文盲,朱元璋甚至下令“内臣不得读书识字”,生怕他们通文后干预朝政。
眼前的郑春虽身为总管,恐怕也只能认识些日常用字。
二十四衙门各有职掌,却又相互牵制。比如司礼监学礼仪,御马监学马政,尚膳监学饮食,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独揽大权,形成了“碎片化”的内廷权力结构。
朱元璋反复强调对宦官的警惕,若有内臣干政,“凌迟处死”绝非虚言。
“舅舅,看什么入神?”朱棣的声音将马天的思绪拉回现实。山叶屋 冕肺岳毒
郑春正垂手侍立,等候吩咐。
马天望着司礼监内整齐排列的书架与文房四宝,又瞥了眼门外的石碑,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朱元璋苦心构建的这套内廷体系,初衷是为了皇权稳固,却在后世逐渐失衡。
宣宗时期,设立“内书堂”,选拔年幼太监接受翰林学士教育,培养其处理文书的能力。此后,宣宗为减轻政务负担,正式授予司礼监太监代行批红权。
当英宗时期王振打破“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律后,宦官专权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眼前这个肃静的司礼监,此刻是皇权的温顺工具,未来却会成为搅动朝局的风暴眼。
“只是觉得。”马天收回目光,对朱棣低声道,“陛下定的规矩,确实严丝合缝。”
朱棣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父皇怕宦官乱政,却不知外朝的文官集团,有时候更需要制衡。
马天似笑非笑。
朱元璋的确为设计了很多制度,他以为很完善。
但是历史规则,会不断打他脸。
“郑总管留下,其他人都退下。”朱棣的声音不高,带着冷意。
二十余名太监垂首躬身,退了出去。
郑春佝偻着腰上前半步:“燕王殿下,昨儿陛下已在便殿交代过,奴婢等自当肝脑涂地配合查案。”
“去把田禄带来。”朱棣道。
郑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