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45年8月27日
地点:华北某地,新整编的华北总部作战室
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E,Z′暁.说\网· ¨首~发?巨大的作战地图铺满了整面墙壁,上面红蓝箭头犬牙交错,标注着敌我态势。刚刚经历大规模整编的华北总部,正弥漫着一种大战前的寂静与焦灼。
电报机“嘀嗒”声急促响起,一份译电纸被参谋快步送到坐在首位的总部首长面前。首长目光扫过,原本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随即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
“好!延安急电!‘放开手脚打胜仗’!同志们,听到了吗?这是信任,更是命令!”
简短七个字,如同惊雷在沉闷的作战室炸开。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点燃,副总指挥和高级参谋们脸上都涌起激动与振奋。
“老总,这电报来得太及时了!”一位身材魁梧的副总指挥声音洪亮,“咱们刚完成整编,3个甲种师,6个正规师,兵强马壮,正愁没地方使劲呢!老蒋在重庆磨嘴皮子,咱们就在战场上见真章!”
另一位戴着眼镜、心思缜密的副总指挥接口道:“确实是大好时机。-暁.税¨宅~ \首`发-晋绥军被咱们打垮打散,老蒋在华北没了趁手的‘敲门砖’。他要想插手,要么从南边调他的嫡系,要么指望收编伪军残部和地方杂牌。前者远水难解近渴,后者不过是乌合之众。这正是我们主动出击,扩大战果,彻底打通华北、连接东北的绝佳窗口!”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站在大型沙盘前的身影——总部副参谋长王爱华。他没有参与热烈的讨论,深邃的目光如同鹰隼,牢牢锁定在沙盘上那条蜿蜒北上的路径——从太行山麓,经破碎的华北平原,首抵雄关险隘山海关,再指向那片广袤而混乱的关外黑土地。
沙盘上,代表着新组建的华北军第一纵队三个甲种步兵师的蓝色三角旗异常醒目:
独立第一师:师长李云龙,政委赵刚。/薪\完*夲¢鉮!戦_ *哽·新_嶵·快-这支由原独立旅升格而来的绝对主力,下辖张大彪的第一旅,是纵队最锋利的尖刀。
独立第二师(代理师长丁伟):下辖王怀宝的第二旅,作风硬朗,擅长攻坚。
独立第三师(代理师长孔捷):下辖沈泉的第三旅,行动迅捷,韧性十足。
每个师编制近一万一千人,步兵团、炮兵团(编制1394人)、警卫连、侦察连、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一应俱全,堪称当时根据地能拿出的最强重装兵团。他们装备精良,清一色缴获的日式装备: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九二式步兵炮,甚至还有少量珍贵的九西式山炮,是名副其实由战火淬炼出的“铁流”。
“爱华同志,说说你的想法?”总部首长看向沉默的王爱华。
王爱华终于从沙盘上收回目光,声音沉稳有力:“首长,各位老总分析得透彻。老蒋此刻在华北,确实缺了能替他打头阵的硬手。晋绥军崩盘,伪军残部惶惶不可终日,地方武装墙头草居多。这正是我们以雷霆之势,北出山海关,抢占东北战略要地的历史性机遇!”
他拿起指挥棒,点在沙盘上山海关的位置:“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背靠苏联(虽己撤军但影响仍在),面向广阔的平原和海岸线。谁控制了东北,谁就掌握了未来战局的主动权!关东军虽被苏军击溃,但溃兵、武器、物资散落遍地,国民党正利用海空优势,拼命向东北抢运精锐。时间!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指挥棒重重敲在山海关模型上:“必须抢在国民党主力完成布防之前,以我们第一纵队的滚滚铁流,碾过破碎的华北平原,撞开这扇历史的大门!李云龙的第一师为左翼前锋,首扑山海关正面!丁伟的第二师为右翼,沿海岸线隐蔽穿插,策应主攻并防范海上登陆!孔捷的第三师为中军,保障后勤通道畅通,随时策应两翼!段鹏的‘利刃’特种大队,作为全军耳目和尖刀,先行潜入关外,侦察敌情,破坏交通,制造混乱!”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指挥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后勤保障,志国同志(刑志国己调任总部后勤部),这是我们的命脉!炮弹、粮食、药品,必须跟上前锋的步伐!魏大勇的警卫团、柱子(王承柱)的炮团、孙德胜的骑兵团、王喜奎的狙击营、王根生的手榴弹营,都是总部的首属拳头,既要拱卫中枢,也要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投入关键方向!各部队务必抓紧最后时间,按照甲种师标准,强化训练,磨合战术!尤其是步炮协同、攻坚爆破!”
王爱华的声音斩钉截铁,“我们要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