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溪清晨醒来,窗外,冬宫广场的积雪被晨光染成淡金。_¥.3/?8?{看+书!°网_ °-o首^£发.$*
容溪站在亚历山大花园的铸铁栅栏外,仰头望着斯帕斯卡亚塔楼。
塔尖的赤铜五角星在晨光中泛着暗红的光泽,像是凝固的血。
这座建于1491年的塔楼,历经沙皇加冕、拿破仑入侵,如今成了苏维埃政权的象征。
冷风吹过,她裹紧了驼绒大衣的领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紫水晶吊坠。
克里姆林宫的入口处,两名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卫兵持枪而立,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位访客。
容溪递出伪造的“法国《人道报》记者”证件,唇角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您的俄语,很流利。”
卫兵翻看证件,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秒。
“我在巴黎大学学过斯拉夫语。”她轻声回答,法语口音拿捏得极准。
卫兵点点头,却在归还证件时,拇指刻意压了一下她的指尖——这是“确认身份”的暗号。
容溪不动声色地收回手,心里却绷紧了一根弦。
穿过圣三一门,克里姆林宫的红砖广场在眼前铺开。
容溪混在一群法国记者中,听导游介绍“列宁墓”的历史。她的目光却落在不远处
一个戴圆顶礼帽的男人正用火柴点燃香烟,火焰在风中摇曳了三下才熄灭。
“三”,这是路德维希给他的紧急联络信号。
她假装整理相机,悄悄退到队伍末尾。礼帽男人擦肩而过时,塞给她一枚“苏联红军”徽章——背面刻着“ДВ-76”。
克里姆林宫军械库的展厅光线昏暗,玻璃柜中的沙皇珍宝在射灯下熠熠生辉。·新′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
容溪的视线扫过:
“莫诺马赫王冠”:13世纪的黄金头饰,镶满红宝石和珍珠,传说戴上它的人会听见蒙古铁骑的蹄声。
“法贝热彩蛋”:1897年的“加冕礼彩蛋”,表面珐琅釉下藏着微型的皇家马车模型。
容溪注意到展柜角落的标签被修改过——原本的收藏记录被人用刀片刮去。
“彼得大帝的佩剑”:剑柄镶嵌的蓝宝石中,有一道细微的裂痕。
她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鼻烟盒”前驻足。
盒盖上的微型肖像画中,女皇的瞳孔被替换成了“紫水晶”——与她吊坠的材质一模一样。
午后的阳光透过多棱宫的彩窗,在地毯上投下斑斓的光斑。
容溪跟随记者团走进宴会厅,水晶吊灯的光芒晃得人眼花。
侍者递来的香槟杯沿沾着一粒“鱼子酱”——她轻轻抹去,指腹触到微小的凸起。是“微型胶卷”。
宴会厅一角,一个穿黑色西装的日本外交官正与苏联军官低声交谈。
她假装拍摄壁画,相机快门声掩盖了袖中“钢丝录音器”的运转声。
傍晚,伊凡大帝钟楼的钟声回荡在红场上。
容溪站在“炮王”旁,指尖抚过青铜炮身上的冰裂纹——那是1812年莫斯科大火留下的痕迹。
钟声第七响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塞给她一束“雪绒花”。
花茎上缠着细如发丝的金属线——“高频发报天线”。
她将花束收入手袋,转身走向出口。
身后,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在阳光中宛如一道血痕。
容溪利落将得到的情报转交给路德维希的线人,无事一身轻地走了!
历史细节注解
1. 1936年的克里姆林宫尚未对普通游客开放,容溪利用记者身份潜入。+l!u′o·q!i-u/y!d!.*c^o+m+
2. ДВ-法贝热彩蛋在苏联时期曾被秘密出售换汇,真品流落海外。
……
午后,涅瓦大街的积雪被踩得发亮,容溪推开"东方贸易公司"的雕花木门,铜铃轻响,带进一缕冷风。
店内光线昏黄,空气里浮动着樟脑、檀香和陈年羊皮纸的气味。
西壁的沙俄圣像在阴影中低垂着眼,金箔剥落处露出底层的黑漆,像某种褪去伪装的伤口。
店主——一个颧骨高耸的鞑靼人——从里间掀帘而出,耳垂上的青金石坠子晃了晃,折射出幽蓝的光。
"东方的客人。"他嗓音沙哑,像是常年被伏特加灼烧过,"想看些什么?"
容溪的指尖抚过陈列柜的玻璃面,留下一道雾气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