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十二节 蝈蝈咏叹调

默认卷(ZC) §第十二节 蝈蝈咏叹调

我家养蝈蝈的历史久矣。父母小时候就养蝈蝈,他们后来给我买蝈蝈,两大枚(铜板)一只。我也给孩子买,一毛钱一只。孩子大了,出国打工念书,没法儿养蝈蝈了,老外大概也不会编蝈笼。于是这些年我就给自己买蝈蝈玩儿,一块钱一只,也不嫌贵。而且怕它寂寞,每次都买两只,挂在窗前听“二重唱”,吱吱吱,唧唧唧,清脆悦耳,慰藉我终日伏案笔耕的苦行僧生涯。

关于蝈蝈爱唱歌的事,实在是历史的误会。我念中学的时候上生物课,就明白了蝈蝈根本不会唱歌,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来自振翅,而振翅的目的是求偶,绝对没有向人类献媚讨好的意思。然而人们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解释这大千世界,“强加于虫”,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是硬说蝈蝈爱唱歌。捉来就单个儿关进蝈笼,公开买卖,让它唱歌。

花鸟虫鱼,入诗入画。这是人们的喜爱,却不考虑笼中鸟、缸中鱼有何感觉?唉,小小蝈蝈何罪之有?一旦被捉,关进蝈笼,便是身陷囹圄,至死方休。而我们呢,花两个铜板或两块钱,就有权听其无望的哀鸣,不是太残忍了么?

就在我产生这种“悲天悯虫”的荒诞想法时,又从农民朋友口中获得解脱自身罪孽的知识和理由,原来蝈蝈是害虫,它最爱吃南瓜花,也不放过嫩小的黄瓜、豆角和葱叶。齐白石大师出身农村,他的名画《蝈蝈与白菜》也是证明,蝈蝈危及白菜,而大白菜是咱北京人的看家菜呀……因此把它抓起来,装进蝈笼,只准唱情歌,不准繁衍子孙,也是罪有应得,或日一举两得的发明创造吧。

红卫兵抄家打人“破四旧”,毁坏文物古迹,还闯进寻常百姓家砸花盆、金鱼缸,撕毁字画,大革文化命。到寒舍抄家时把线装书都烧了,混乱中我发现一位红卫兵偷偷地把蝈蝈笼藏进她的挎包,看来这个女孩子人性未泯,不知道她30年后是否还养蝈蝈?

最近我们到河北省易县旅游休闲,参观清西陵,又吃农家饭,无意中发现了蝈蝈养殖户。这是件新鲜事儿,赶紧去看去问。其实,养殖鱼虾的农户很多,养殖蝎子、蚯蚓也不新鲜,它们是药材,有人买就有人卖嘛。至于蝈蝈,却是历尽了沧桑。原来卖蝈蝈是易县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小孩子都会抓蝈蝈,老年人在家编蝈笼,年轻人挑上一担上千只蝈蝈去外地贩卖,搭车乘船,或骑自行车驮运,据说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之外的全国城镇。仅此一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给(全县平均每年)每户增加一百多元收入。哈,变害虫为钱财,又让城里的孩子们多一种玩物(不仅是孩子,您没看电影《末代皇帝》?溥仪也养蝈蝈),真是一举多得呀。然而,世道变迁,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蝈蝈、蚂蚱、蝼蛄、青蛙、蚯蚓等等不分好坏统统遭到灭顶之灾!怎样拯救易县农民这项传统副业呢?于是出现了蝈蝈养殖户,像江南农户养蚕那样,用未经农药污染的菜叶精心喂养,继续行销各地。

俗话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下啦。那么,宠物蝈蝈能过冬吗?能。北京的琉璃厂、潘家园旧货市场都有精致的蝈蝈罐出售,桃木的,牛角的,乃至象牙雕花包银的,把蝈蝈和菜叶装进去,扣上带气孔的盖儿,揣在怀里,凭借您的体温,蝈蝈就能唱着歌儿过冬。这些蝈蝈罐,与鼻烟壶一样,都是清朝王公大臣、公子哥儿的玩物,今天的准文物。我虽喜爱蝈蝈,但还达不到王孙公子的奢侈程度,只能在秋天给蝈蝈多喂点青豆,增加蛋白质和抗寒能力,把蝈笼从窗口转移到室内,祝愿它长寿。每逢雪花飘飞时,蝈蝈也就不肯吃食,懒得动弹,更不唱歌了。直到它僵卧牢笼,我和孩子,后来是我和老伴儿,都要拿个小铲,在树下刨坑,将它连蝈笼一起埋掉。嘴里念叨着:“明年再买吧”。忽又想到,这爱唱歌的小精灵,竟然是死后也没能出牢笼呀。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