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四节 飞出鸽笼

默认卷(ZC) §第四节 飞出鸽笼

说人们的祖先是从树上下来的猴子,也许有科学根据,但是距今太远。

说城里人是从乡下来的,比较容易理解。北京地区出现城镇文明大约3000年了,也就是说,最早的“北京市民”及其未挪窝的后代,顶多才有过3000年城市生活的习性。这种土著北京人大概很少。更多的市民还是陆续来自乡村的。

说咱们大多数北京市民前不久还过着平静温馨的四合院生活,只是这20来年才突然进入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就更容易理解了。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高楼大厦,汽车堵塞,家电翻新,噪音公害,广告假货,饭店宰客,生猛海鲜,卡拉OK,激烈竞争,脑体倒挂,通货膨胀,股票公债,追星族,发烧友,打工潮,外来妹,大款斗富,倒爷挎蜜,一盒月饼888,骑车上了立交桥就下不来……于是乎精神紧张,神经衰弱,许多事不习惯,有人怀旧,有人害怕上街,躲在家里“围城”,又应了钱钟书老先生的那句名言:乡下人想冲进城,城里人想逃下乡。

为什么想逃下乡去?首先因为咱们的祖先是从树上下来的,人类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几万年也难改。更因为咱们的父辈乃至自己是从乡下来的,那蓝天白云,绿树小溪,鸡鸭牛羊,五谷杂粮,田园牧歌,怎么也无法忘怀。还因为咱们是在四合院、小胡同里长大的,邻里关系那么亲,买几块钱的大白菜能吃一冬,以及那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咳,今天的孩子可不肯弯腰捡钢蹦儿。万一有个弱智儿童捡了钢蹦儿交公,警察叔叔不斥他两句才怪呢。

颐和园的昆明湖有个“水木自亲”码头,这名字起得好。学者们研究,为什么清朝在京郊大兴土木,连续修建了以圆明园为首的“三山五园”?据说原因有三:一是“康乾盛世”国库殷实,具备了大规模建造皇家园林的财力、人力;二是满族人关的人数少,一旦京城有变,可以退踞郊外(包括承德的避暑山庄),由此还可以逃回关外。我更相信第三条,满族进关前过的是半游牧生活,即使是其上层首领,也是常年骑马打仗的军人,入主中原,关在紫禁城或王爷府里,他们怎么受得了?所以才兴建许多御苑和狩猎场,经常出去亲近大自然。

其实,并非只有满族旗人如此,而是所有的城里人,但凡有点儿条件的,都愿意出去亲近大自然。秦有阿房宫,汉有上林苑,贾府有大观园,江南有许多私家园林,今人也有北戴河、庐山、滴水洞、从化温泉、五大莲池等数不胜数的疗养区和别墅。更多的市民百姓、职工学生,也喜欢组织春游、夏令营、野炊、钓鱼等郊外活动。近些年,旅游成为时尚,根据自身的条件吧,出国旅游,到各省的风景区旅游,会议旅游,请客旅游,结婚旅游,公费和自费旅游,名目不同,从喧嚣的大都市逃出去轻松一番,亲近一下大自然,这种天性还是相同的。

我也算得一名老北京了。看电影《城南旧事》,便勾起许多儿时的记忆来。送煤的骆驼卧在胡同口“倒嚼”(反刍),嘴角慢慢地流着白沫儿。小媳妇坐在墙根儿纳鞋底子,锥子在头发上蹭点儿油,在袼褙上扎个眼儿,再用手指头上戴着的铜顶针把粗大的钢针推过去,那长长的、在自己大腿上搓成的麻线“呲”的一声也就穿过去了,最后还得把麻线绕在手腕的袖子上使劲勒紧,这才算纳完了一针,她就这样一针接一针地纳下去,要给全家老小每人每年做两双鞋。人力车夫手握车把,高耸双肩,两条胳膊肘像蝴蝶翅膀似的一呼扇一呼扇,潇洒迈步,似跑实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不紧不慢地通过。仅有的两路有轨电车,响着清脆的铃铛,摇摇晃晃地靠站、出站。整个城市安静极了,钟楼撞钟,鼓楼敲鼓,全城听得见。这种慢慢腾腾的城市生活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吗?有。它有蓝天白云,有清洁的空气和甜水井,不施农药化肥的蔬菜,瓜果梨桃,五谷杂粮。它清静的小胡同、四合院最适于住家,实在是城市里的乡村。

如今我也住进了新建的宿舍楼。咱可不能没良心,人民政府下大力量改造危房,盖高楼,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功不可没。人艺及时演出《旮旯胡同》也当然获奖。只是我这个人虽然有良心却还有毛病,总觉得这单元楼房活像鸽子笼。总觉得现实生活中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多的,说过了,借用个新名词,“现代都市综合症”。少的,也说过了,创造个新名词,真想“飞出鸽子笼”啊。

首先怨我也营造过自己的鸽子窝。由于妻子是医生,在我营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先是撤掉地毯——它藏污纳垢,再好的吸尘器也吸不干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