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三节 琴童

默认卷(ZC) §第三节 琴童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家里先后住进了两个来自哈尔滨的小姑娘。于兰波会弹古筝和琵琶,我到北京火车站去接她的时候,只看过这孩子的照片,圆脸蛋儿,大眼睛,很像她父亲,见面准能认出来。可是出站口人流如水,万一错过去了怎么办?她的父母都在上班,难以请假,大概也没有闲钱做路费吧,那年头,百把块钱得攒一年,从牙缝里省出来……幸好,我看见了!没看见小兰波,而是看见了比她还高的古筝,小姑娘吃力地背着,令人心酸。另一个杨佳月,比兰波还小,坐在她父亲的膝盖上学会了弹钢琴,然后送到北京来拜请名师调教。其实,兰波和月月都有一位小哥哥,也先后送到北京学乐器。因为我有两个女儿,兰波和月月便寄居我家;那两位小哥哥则寄居在有两个儿子的老杨家中。

我多次到过哈尔滨,除了领教当地朋友用大盆大碗喝啤酒的海量之外,印象颇深的是哈尔滨市民酷爱音乐。福建的鼓浪屿,几乎家家有钢琴,大街小巷,走到哪儿都能听到悦耳的琴声,被誉为钢琴岛。然而,鼓浪屿较小,只是厦门的一个区;哈尔滨的钢琴一定更多,堪称音乐城。

哈尔滨市民喜爱音乐,是有历史传统的。至于70年代,我的老战友、兰波和月月的父母,省吃俭用,甚至把家里的俄国毯子也变卖了,给儿女买乐器,送孩子到北京求学,则另有一番缘故。我猜,大概是不愿意让孩子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去插队。关于插队这件事,我不会唱高调儿。只想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吧。

这是“文革”时期的怪现象。如果从小考上了音乐学院,这孩子就可以受到培养,避免插队。当然,参军也是另一条出路,比音乐之路宽阔得多。我和妻子都是十几岁参加解放军的,兰波和月月的父亲,还有老杨,也是。按说,我们的子女参军应该容易些。可惜呀,我和这些战友,虽然每人胸前都有几枚军功章,还是由于“家庭出身”或“海外关系”而离队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然这种封建主义的血统论调甚嚣尘上,兰波和月月也就只能攀登狭窄的音乐之路了。怎样攀登?不爱弹琴?哈,把屁股蛋儿拧青了也得弹!

七八岁的小姑娘,就远离父母,送到北京来“深造”,也是壮举。凑巧,我和老杨都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虽然寒舍拥挤不堪,也还能塞进一只懂事的小猫吧(我最爱猫,老式平房闹耗子,就一直养猫,后来,我有了外孙女儿,外婆都给她起名叫老猫),兰波和月月跟我心爱的小猫一般,虽然不逮耗子,却是扫地、洗碗、生炉子、倒垃圾,什么活儿都干,“寄人篱下”,锻炼了孩子。

我的妻子是医师,下班之后帮邻居看病打针,认识两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我认识另一位。几年来,我们轮流着送兰波和月月去到教授家中学艺。值得怀念的是彼此尽义务。我会干什么呢?会写字,帮人家抄抄写写,也算换工嘛。如若像今天这样,教一小时钢琴就收多少钱,那可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刚打倒“四人帮”的1977年,音乐学院招收了一批“琴童”。此时尚未拨乱反正,政审仍然“查三代”,我心爱的小猫成绩优秀也不被录取。一怒之下我写了电影剧本《琴童》,由上影摄制、公映,也算“臭老九”的公开发言吧。

老天不负有心人。此后有3个孩子考上了中央和上海音乐学院。现在,一个是深圳著名的钢琴家,两个女孩在美国操琴。另一个男孩去日本学习回国当了记者。这在今天不算什么,但若抚今追昔,确也是换了人间啊。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