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四节 犁之梦

默认卷(ZC) §第四节 犁之梦

睛。从大的方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空前提高,这就给农业机械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若干障碍(如前所述的种种弊端)。从农机事业上看,有两个关键的“瓶颈”或“怪圈”被突破了:

农业机械化的资金从何而来?“等、靠、要”国家投资,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还会挫伤积极性),怎能办得成大事?而且国家也不可能全包下来。反过来说,农民群众根本没钱自行投资,在“小学生双手捧着个鸡蛋,到供销社换半斤盐,几盒火柴,或者一枝铅笔”的情况下,农民拿什么买拖拉机呢?就算银行拨给一些贷款,社队也无力还贷,只好“挂在账上”,这填不满的无底洞,是第一个“怪圈”。

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主要是解放劳动力和减轻劳动强度,那么,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去干什么呢?我们的农机试点社队就出现了这个问题,“人享机器福,马长机器膘”,富余的劳动力没有出路,但是人人要吃饭,所以仍然跟着大伙儿一同出工,参加记工分和年终分配,造成“一个人的农活儿两三个人匀着干,一碗饭两三个人分着吃”的窝工现象。生产队的开支没有减少,反而多了一份机器、油料、维修方面的经济负担,或日“双重开支”——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工分值下降,社员变得更穷了,这是第二个“怪圈”。

怎样突破的呢?靠的是乡镇企业大发展。京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从经济利益上讲,只有当一个农民在工副企业里创造的价值超过(或远远超过)他从事农业劳动创造的价值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也只有农业机械化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充实和促使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民才有力量向机械化投资,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这种良性循环,终于使人们找到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金钥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的富民政策,使北京郊区向着现代农业大踏步前进。我熟悉的这些地方变得更加可亲可爱了。您还记得每年“龙口夺粮”时节,都要动员大批职工、战士、学生下乡帮助拔麦子吗?现在靠联合收割机,麦田里看不见几个人。顺义的麦田最多,一周之内就能完成全县的麦收工作。通县大稿村的2000亩农田,从前要600个劳动力干的农活儿,现在由16人的机务队全部承包。节省下来的人员,干工商业、建筑业、服务性行业,青少年一律上学读书。虽然粮食产量翻番,农业收入倍增,却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村庄多得很,农舍建筑和设施不亚于城市,所以通县、顺义、房山都改为区了。

四季青乡真正实现了“四季常青”,现代化温室里一年收获八茬黄瓜,寒冬腊月也“顶花带刺”,鲜菜、细菜全年均衡上市。外地(远如海南岛)的瓜果蔬菜也供应北京,冬天的菜市场里也有几十种鲜货任你选购。北京人已经不必家家贮存大白菜了。当我听说北京的大白菜也能出口时,真是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啊。

“遥望大华山,石头连着天,来到大峪子,磨破鞋底子”——这是我当年日记里写的实情。大峪子村是我住过的地方,村前有二百多亩荒河滩,我们试点干部就发动村民在河滩里种树,先挖个一米直径的坑,用试点的拖拉机从远处运来黄土回填坑内,再运来核桃树秧栽进去……如今已是果树成林。望着那挂满枝头的青皮核桃,便想起“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老话。是呀,功在群众,但这里也洒下了我的汗水,内心还是有几分骄傲,几分欣慰。当年大华山的银白杏只卖2分钱一斤,靠人背驴驮运不出去呀,大多烂在沟里,以致山泉带酒味儿。柿子、红果、大枣6分钱一斤,核桃、板栗一毛钱一斤,卖得如此便宜,主要是缺少运输能力。那年柿子丰收,装满筐的柿子在公路两边摆了几里长,等待当地驻军派汽车来帮助外运。现在大华山的大桃成了名品,坐飞机远销海内外。平谷县有许多旅游景区,“果秋”时节还开放多处果园,举办“采摘旅游”活动——这种欧美中产阶级的时尚,也飞到了京郊山区。

当我重访李家峪时,这里已经钻有五眼深井。有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商店、学校、工厂。更可贵的是他们坚持造林,遍山郁郁葱葱,“有林就有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涵养水源,改良环境,林茂粮丰,已经成为联合国认定的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当我情不自禁地向外国游客介绍“李家峪的水”时,没料到老外也会说中国话“换了人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