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五节 来去匆匆访绍兴

默认卷(ZC) §第五节 来去匆匆访绍兴

深秋季节,难得有这次机会,偕老伴儿到杭州“创作之家”免费小住。

说机会难得,其一,这细瓦粉墙的平房小院刚建成两年,总共8间客房,又允许带家属,全国作家知多少?居然轮到了鄙人,哈,幸运哉!其二,老伴儿伤腿,3年间两次大手术,换了个金属关节,近期才行动自如,第一次出远门,喜上眉梢。如果还说第三点,就是这“创作之家”建于著名的灵隐寺风景区,林木森森,山青水洁,空气新鲜,饱含负氧离子,沁人肺腑,门前又是大片茶园,以韬光泉水沏龙井新茶,足以洗濯体内积存之公害污染了吧?

畅游西湖、龙井村、灵隐寺、虎跑泉、越王庙、烟霞洞、太子湾……马不停蹄,美不胜收。返回北京的前一天,隶属中国作协的“创作之家”组织我们访问绍兴,成了压轴的重头戏。作家穷,作协也没钱,借了某学院一辆老旧大客车,自带干粮、开水,欣然登程,过钱塘江,入萧山县……且慢,我从北京乘火车南下,只见沿途农舍多变化,有如那句既俗气又形象的农谚:芝麻开花节节高。您瞧,河北、山东、安徽,直至苏北,破旧的草房再也难以见到了,几乎都是近十来年新建的砖瓦平房;一过长江,树绿稻黄,农舍基本上都是新的或正在兴建的两层小楼,富足者还用瓷砖贴面,大红大紫,透露着“暴发户”难以脱俗的审美观;车过上海,农舍小楼又高一层,且又洋气,甚至带花坛,向当年法租界的花园洋房看齐,住的大概是“农民企业家”。话说回来,萧山县已改为市了,乡镇企业发达,三层农舍小洋楼鳞次栉比,富得流油。再往东就是绍兴县,更富,一排排“哥德式”农舍小洋楼实在打眼,就是搬到北京的使馆区去也不逊色。我为什么爱看农舍呢?因为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有绍兴县,还有绍兴市。据说市管县。县里富了,市区却很平常,这从建筑物上也能看得出来。大凡旅游者,走马观花,对某地的第一印象都来自建筑、市容和环境。我还有个自信,爱看照相馆的橱窗,一眼就能看出当地的文化水平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来。绍兴市的橱窗就积淀着文明,至今摆着鲁迅先生的照片,是不是他们拍摄的或翻印的姑且不论,至少他们告诉游客,这里是大文豪的故乡。绍兴县则不同,乡镇企业——轻纺工业大发展,沿一条公路见到的纺织、丝绸、印染、皮革、颜料工厂、公司、集团就有十余家,与这条公路并行的小河却已遭了殃,又黑又臭,河边那些“哥德式”小洋楼在这黑汤里都照不出倒影来。就连闻名遐迩的鉴湖——它由于清可鉴底而得名——也成了混沌一片的汪洋。水,生命的源泉。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水质划分了几个等级:饮用,洗濯,养鱼,灌溉,观赏,行船。这条受害的病河,不知童年鲁迅乘船去外婆家看“社戏”是否由此经过?然而今天被糟蹋成如此模样,无鱼,无鸭,无船,染黑了的石拱桥和石板长桥上也无人,无鸟,一派肃杀景象。我不知道沿岸异常繁荣的乡镇工厂如何与此病河共存?或者还能共存多久?我还有个自信,爱看墙壁上的大标语。有人说我们是“宣传大国”,这话有点不怀好意。不过,从那些新旧标语上,倒是不难看出各地从前和现在要求抓什么。我从这一路的大标语上得知,当地正在抓紧4件事:税收,国土,护路,计划生育。仅有一条标语要求“还我白云碧水”!

我不是阿Q的子孙,但也很高兴,总算有人喊出了“还我白云碧水”啊。

我们先去参观兰亭。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此写过著名的《兰亭集序》,我在北京中山公园的石碑上见过铭文,去年还去山东临沂访问过王羲之故居,这里却是初次造访。然而觉得很熟悉,原来是朋友写的电影《笔中情》在这里拍的外景,那鹅池、“流觞”的小溪、竹林,参观时如见故人。其间还真的养着几群白鹅,溪水也还洁净,大概由于这里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周围禁止兴建工厂吧。

我不知道地方官员如何看待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先发展、后治理吗?前几年访问无锡,才知道那里真的有座锡山,明朝就挖空了,才叫做无锡的。当地出产惠山泥人——全靠惠山的陶土烧制而成,可是乡镇企业包括许多个体户争着滥挖惠山泥土,造成资源浪费,我说,小心以后再改名为“无泥”!您瞧,文人多么讨厌,人家花钱请你去参观,你吃了喝了还要挑毛病。

然而,文人也有优点。王羲之邀请许多文人在溪边饮酒作诗,那些酒杯放在荷叶上随溪水漂流,谁人海量,伸手可得,饮酒自由化,管够儿喝。喝了也不白喝,诗兴大发,佳作连篇,就连这“流觞”的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至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