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李白与杜甫 > 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以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出蜀,随即进行了第一次长江流域的漫游,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东北访汝南一带。据他三十岁时(开元十八年)《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可见他是以开元十五年招赘于许家,结婚时已经二十七岁了。所谓“许相公”即许圉师,高宗龙朔年间曾任左相,家于湖北安陆。

就在这结婚后第三年开元十八年的春夏之交,他经由南阳第一次赴长安。到达长安后寓居终南山,靠着他自己的才华和许家的旧有势力,他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后赐号持盈法师)、贺知章、崔宗之等人。在长安住了不久,在同一年的秋末又西游邠州、坊州,在那一带度过了一个冬天。开元十九年的春间回到终南山。当年五月以猎取功名无着,乃离京泛舟黄河东下,中途遇风浪,遂在梁园(开封)留下了。这一段经过,以前的研究家们都忽略了。稗山氏曾撰《李白两入长安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二册),首先注意及此;但他把这第一次入长安的时期,拟定在开元二十六年与二十八年之间,却是毫无根据的。我基本上采取了他的看法,但把时期提前了将近十年。我的根据是什么呢?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中有这样的话: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与气义。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那时玄宗在西京。十九年十月玄宗曾赴东都,十一月即返长安。到二十二年正月又就食洛阳。李白在三十岁时要“历抵卿相”与“王公大臣”等交游,只有到西京去才有这样的可能。这就肯定着:李白在三十岁时断然去过一次西京。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所列举的八人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苏晋死于开元二十二年(见《唐书·苏珦传》)。如果李白仅于天宝初年去过一次长安,苏晋何以能预“八仙”之游,前人多不知其故。今知李白曾两次去长安,“八仙之游”缔结于开元十八、九年,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这样又恰好成为李白曾两次去长安的又一左证。杜甫的诗作于天宝初年,诗中所说有时涉及后来的事,如李适之为“左相”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受诏侍宴也是天宝元二年间事,把历史事实前后错综,这是诗人的常用手法(写诗不是在写史),不足为异。

李白是功名心很强的人,他既为许圉师的孙女婿而不依仗许家的旧势力以猎取功名,是不能理解的。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他在结婚后三年便曾经去过长安,那倒是很合乎常理的事。他的第一次长安之游,无疑使他的名气更大了,但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因而这一段史实,一千多年来,在他的一生之中,成为了被人忽视的暗礁。

李白后来移家到山东去了。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里面说:“酒隐安陆,磋跎十年。”这是说他招赘于许圉师家之后,前后经过了十个年头才离开了安陆,移家到鲁郡兖州任城东门内,其时当在开元二十四年。他何以要移家而且到鲁郡?详细的动机不明。《唐书》本传以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那是莫须有的事,前人已辨其妄。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里说:“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古时称“山东”本来指华山之东,范围很广。但此诗言及“汶上”,题为“东鲁行”,可见他到东鲁是为的“学剑”。李白的性格对于所接触的事物都相当认真。他读书认真,铁杵磨针的故事可证。作文认真,他对少年时所作的《大鹏赋》,“悔其少作,……中年弃之”可证。交朋友认真,《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述葬友人吴指南事可证。学道认真,他竟成了真正的道士可证。……因此,他为认真“学剑”而移家东鲁,当不会是泛泛的敷衍话。

和李白同时有一位击剑名人叫裴旻。唐文宗太和初年(827)曾把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裴旻事略,在《新唐书》中,附见《李白传》后。他曾随幽州都督孙佺北伐奚人,为奚人所围,乃舞刀立马上,飞矢四集,迎刃而断。奚人大惊,解围而去。裴旻又曾为北平守,当时北平多虎,一日射虎三十一头之多。这样一位舞剑名人、射虎能手是李白所崇敬的,愿意拜他为师。李白曾经写信给裴旻,说:“如白,愿出将军门下。”(见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裴旻当时或许隐居在东鲁,故李白移家就教。这个推测虽然没有更进一步的确切证据,然李白为了学剑愿拜裴旻为师,也可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