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李白与杜甫 > 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学剑的要求是如何认真了。李白的武艺也达到惊人的高度,他在幽州打猎,曾经“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他不认真练习,断难具有这样的本领。

李白对于他的家室的感情也非常认真。他的许氏夫人为他生了一子一女,大体上是各种文献所共通的说法。许氏早逝,但死于何时是一个问题。儿女的年岁也有各种不同的揣测。这些虽然是无足重轻的问题,但在了解李白的性格和他部分作品的创作年代上是值得加以探索的。

我们确切知道,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四月曾登过泰山,不久便携儿女南游。他先把他们寄放在南陵(在唐属宣州宣城郡),他自己南下会稽,和道士吴筠同隐居于剡中,在今浙江省曹娥江上游。吴筠不久受到唐玄宗的征召进京,由于吴的推荐,更有贺知章、持盈法师等为之揄扬,因此朝廷也派使臣征召李白,他因而得到第二次进京的机会。他先回到南陵与儿女相别,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以纪其事。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时令是在季秋,在南陵山中有一个“家”。家中有“儿女”,但没有说到儿女的母亲,而且在大骂轻视朱买臣贫贱的“会稽愚妇”。李白别有七绝《别内赴征三首》,旧时注家均以

为天宝元年同时所作,其实那是天宝十五年末应永王李璘的征召下庐山时的诗,留待下面加以说明。儿女看见父亲回来了,但还不知道父亲又将远别,故“嬉笑牵衣”。这时的儿女看来还相当小,但小的总会有五六岁了。太小而无母,则不能同出远门。李白在入京前先回南陵,主要的目的看来就是要安顿儿女,很明显他是托人把儿女带回到东鲁去,然后单身进京。

李白以天宝元年的冬季,第二次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的引见,奉命供奉翰林。做了一年多的宫廷诗人,虽然名噪一时,但也并没有实受到一官半职。由于张垍、高力士、杨玉环的相继谗毁,在天宝三年的春季便被排挤出京,美其名曰“诏许还山”。这是李白在政治活动上的第一次大蹭蹬。李白以当年三月经由商州东下,漫游了梁宋和齐鲁。在这期间,他和杜甫、高适相遇,并一同游览。特别是李杜的相遇,在中国文学史家们是视为一件大事。杜甫自己也很重视,他在晚年的诗中曾经两次回忆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昔游》);“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遣怀》)。但他们的相处并不很久。我们知道李白以天宝四年即南下金陵,漫游了会稽、霍山、庐江、寻阳等地。天宝九年又北游洛阳与龙门。十年的春季回到了东鲁的寄居。其后不久又南下,便没有再回过东鲁了。

李白尽管南北漫游,登山临水,求仙访道,饮酒赋诗,仿佛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然而他对于自己的幼儿幼女是非常关心的。在他的诗中多次提到他的儿女。不妨把它们引证在下边吧。

一、《送杨燕之东鲁》诗,这里只摘引诗的后半段:

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一辞金华殿,蹭蹬长江边。

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

这诗当作于天宝六年春,时在金陵。李白是以天宝四年秋离开东鲁,故诗云“别来已经年”。诗里也只说到“二子”,没有说到二子的母亲。李白是那么旷达的人,为什么他一说到子女便那么伤心?这里面应该有对于孩子们的母亲的怀念。

二、《寄东鲁二稚子》(原注“在金陵作”):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诗里说和儿女相别已经快三年了,故可推定:诗必作于天宝七年的春天。这和南陵相别已经五年多了。就诗中描绘的情况看来,长女平阳的年纪已不很小,故作父亲的人会作诗慰问。次子伯禽也长到和姐姐的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