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李白与杜甫 >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待诏翰林与赐金还山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待诏翰林与赐金还山

——待诏瀚林与赐金还山

李白虽然号称为“谪仙人”,其实他的功名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他喜欢称道的历史人物,如傅说、吕尚、管仲、范蠡、乐毅、鲁仲连、信陵君、张良、韩信、诸葛亮、谢安等,都是所谓“定国安邦”的风云人物。他每每以他们自比。这些历史人物,在出世之前,大都有过一段隐遁或者不得志的时期。这在李白看来,也仿佛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是必不可少的历程。有时他连这一段出世前的隐遁也都加以批评。例如,对于诸葛亮,他曾经这样说过:“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隐居》)又如,对于谢安石,他也曾经这样说过:“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送梁四归东平》)这些都表明着:他的热衷于用世是怎样强烈。

他出蜀后,在开元十五年(727)被招赘于故相许圉师家,即隐居在安陆的北寿山中。有友人孟少府致书规劝,说他安于小隐,不肯出外见见大世面。他于是写了一通《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明了自己的志趣。《书》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遁乎此山。仆(北寿山)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耶?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这就是李白的一整套人生观,基本上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混合。不得志时拼命想做官,得志后便尽可能明哲保身,功成身退。这种处世方略,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阶层,是具有普遍性的。大概就因为有这位孟少府的敦劝,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0)的春夏之交,便曾经经由南阳到长安去进行过政治活动。这就是他在《与韩荆州书》里所说的“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之年了。这一次他呆了一年多点,结识了一些有名人物,如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赐号“持盈法师”)、秘书监贺知章等,并结成了“酒中八仙”之游。虽然并没有达到“为辅弼”的愿望,但使他的名声煊赫了起来,为天宝元年(742)唐玄宗的召见打下了基础。

天宝元年的夏季,李白与道士吴筠同隐居于浙江曹娥江上游的剡中。吴筠首先受到唐玄宗的征召,由于他的直接推荐,更由于贺知章与持盈法师等的间接支持,因而唐玄宗也派人征召李白入京。这样一来,使得这位“谪仙人”高兴得大大地出乎意外;他大约以为:从此便可以满足他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愿了。请看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的末尾两句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扬扬得意的神态,不真是有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吗?

第二次入京,气派也迥然不同。它不像第一次那样隐居终南山,漫游坊州、邠州等地,自叹穷途末路;有时为斗鸡徒所窘迫,几乎不能脱身;而是在金銮殿上被召见,并得以代草王言,侍从游宴,待诏翰林,准备大用。关于这一段生活,李白自己一直到晚年都以为非常光荣。且把乾元二年(759)五十九岁时所作的《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中的回忆,摘录如下: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车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

你看他写的多么得意!把唐玄宗比成汉武帝,把自己比成司马相如。实际上恐怕连司马相如都还不曾受过他所受到的优待。

皇帝见了他而满面笑容,使得天下皆春。满朝文武都在为皇帝得人而庆贺,高呼“万岁”。看来李阳冰在李白《草堂集序》中所述的情况是合乎实际的。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绮里季为代表的商山四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但这些情况,由李白自己屡次在诗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