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李白与杜甫 > 杜甫的阶级意识

杜甫的阶级意识

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流离转徙中,是亲身体会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是人们所乐于称道的名句。这显然是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脱胎而来,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能有这样明白的认识,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便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

杜甫广德元年(763)夏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有《喜雨》一诗,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怎得用钢鞭**雷公,降下滂沱大雨来清洗吴越一带!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他在诗句下的自注:“时闻浙右多盗贼。”原来他是要清洗或扫荡吴越一带的“盗贼”。那些“盗贼”又是些什么人呢?我现在根据《资治通鉴》中所叙述,把当时的情况,揭示如下:

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贼帅袁晁,攻陷浙东诸州,改元宝胜。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李光弼遣兵击晁于衢州(今浙江衢县)。破之。……九月,……袁晁陷信州(今江西上饶)。冬十月,袁晁陷温州(今浙江温州)、明州(今浙江宁波)。

代宗广德元年(763)夏四月庚辰(初七),李光弼奏擒袁晁,浙东皆平。时晁聚众近二十万,转攻州县,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

杜甫所说的“浙右盗贼”,指的就是袁晁领导的起义农民。那将近二十万人的农民起义军,杜甫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他的希望是达到了。他所敬仰的“中兴名将”之一的李光弼——他在《八哀诗》中所哀悼的第二人,做到了他所期待的“雷公”,但没有等待他的钢鞭,费了八个月的“剿灭”,把农民起义军“扫荡”了。这不明显地表明了杜甫的阶级立场吗?

再举一个例子吧。在《夔府书怀》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绿林宁小患?云梦欲难追!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诗句写得非常隐晦,如果不看注,是很难理解的。“云梦”的故事出于《左传》鲁定公四年:“楚子涉睢(“睢”,《左传》哀公六年作“沮”,水名。)济江,入于云中(云梦之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由于”是王孙之名)以背受之,中肩。”杜甫的诗意就是说强盗厉害,虽是“绿林小盗”你也不能轻视它,轻视了就会遭到楚昭王的处境,后悔难追。“察眉”的故事见《列子·说符篇》:“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眼,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杜甫用这个典故,意思是对于“苍生”(老百姓)要卧薪尝胆地严加警惕,要能防祸于未然,在“眉睫之间”便能辨别出乱党。这就是杜甫的阶级感情,多么森严而峻烈呵!

以上只举了两例以表明杜甫的阶级意识和立场,杜甫是完全站在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一边的。这个阶级意识和立场是杜甫思想的脊梁,贯穿着他遗留下来的大部分的诗和文。生在封建统治鼎盛的唐代,要怀抱着那样的意识、采取着那样的立场,是不足为怪的。旧时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要赞扬那样的意识和立场,也是不足为怪的。可怪的是解放前后的一些研究家们,沿袭着旧有的立场,对于杜甫不是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依然全面颂扬,换上了一套新的辞令。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过;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个所以然了。

新的专家们爱称赏杜甫的《三吏》和《三别》,以为是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就让我们把这六篇作品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为了郑重起见,我把它们逐字逐句地试译成现代话,以增加我自己的确切的了解。

这六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呢?肃宗乾元元年(758)秋,杜甫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房琯获罪,被谪贬为华州(今陕西华阴县)司功。到了冬季,他回到洛阳。那时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以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相州(今河南安阳)。安庆绪坚守以待史思明。史思明自魏州(故城在河北大名县东)引兵趋相州。第二年乾元二年三月,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冥,咫尺不辨。两军各南北溃退,弃甲仗辎重无数。郭子仪切断河阳桥,保卫东都洛阳。李光弼、王思礼等撤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