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李白与杜甫 > 杜甫与苏涣

杜甫与苏涣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杜甫将要去世的前一年,他在长沙遇见一位他所十分钦佩的诗人。那就是苏涣。杜甫做了一首诗来纪述他们的相遇。诗题是:《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有序》。有的集本没有另标题目,即以九十余字的序文为题。其文如下: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寓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而已。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动,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纪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备至矣。

——据明刊《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本

单看此文,已经表现了“备至”的“倾倒”,附有五言诗一首,现只存七韵,竟说苏涣的诗超过了建安文学,足与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相比。听了他的朗诵,使得乾坤几次反复,使得自己返老还童,如像吃了灵芝仙草,使得湘妃、湘夫人在船窗外呜咽,使得精灵们都聚集着不肯离开,使得湘江的流水镇静了下来,不再翻波涌浪。真真是“倾倒备至”,这在杜甫的一生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他对于李白的佩服没有到这样的程度,对于郑虔和苏源明没有到这样的程度,对于高适与岑参更没有到这样的程度。杜甫的诗,自言“纪异”,的确是奇异的一件事。以下请读他的诗的原文: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余发喜却变,白间生**。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波寒江迟。

苏涣虽身为侍御,却“不交州府之客”,故比之为东汉的庞德公。庞德公隐居于襄阳岘山之南,足迹不入城市。但庞德公是隐者,苏涣却不是真正的隐者,诗的开头两句只是泛泛相比而已。“黄初”是魏文帝曹丕的年号,与汉献帝的建安年分相衔接,故“黄初诗”即指建安文学。“突过黄初诗”便是说远远超过了建安诸子和曹丕、曹植的作品。言“黄初诗”而不言“建安诗”,在杜甫的心目中或许是把曹操和孔融的诗除外了的。

诗序与诗题都说是“赋八韵纪异”,但现存的诗却只有七韵,无疑是失去了一韵,即是失去了两句共十字。在“突过黄初诗”之后,照诗的局势看来,一定还有两句以表示苏诗的内容如何杰出、朗诵的声调如何雄壮,兼绾二者以收承上启下之效。因此,我不揣冒昧,根据诗序中的叙述,试为补写了两句:

殷殷金石声,滚滚雷霆思。

要这样才足以表明所以能“突过黄初诗”的实际,所以能具有使“乾坤几反复”的气魄。我所试补的这两句及所插入的地位,虽然不敢说一定和杜甫的原文相符,但我相信是相去不远的。

“乾坤几反复”的“几”字,可以读为“几乎”的几(平声),也可以读为“几何”的几(上声)。应该采取后者。因为,如果是乾坤几乎反复,那就不足以表达“倾倒备至”之意,和下文的泣鬼神也不相称。解为乾坤几次反复,便犹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面的“天地为之久低昂”了。

这样使得杜甫为之“倾倒备至”的苏涣,到底是怎样的人呢?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中选了他的《变律诗》三首,并附有小传。

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号曰白跖。人患之,以比盗跖。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佐湖南幕。崔中丞(瓘)遇害,涣遂逾岭,扇动哥舒(晃)跋扈交广。此犹龙蛇见血,本质彰矣。三年中作《变律诗》十九首(或作“九首”,殆误),上广州李帅(勉)。其文意长于讽刺,亦育陈拾遗(子昂)一鳞半甲,故善之。……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苏涣诗一卷”,注文略本此,谓“巴蜀商人苦之,号白跖,以比庄。”庄是楚庄王的兄弟,初为盗贼,即古有名的盗跖。其后向西南开拓,成了云南的滇王。云南的楚雄,据说即因庄而得名。涣与跻的行径极相似,只是一成功,一失败而已。

崔瓘以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是在大历四年七月,兵马使臧玠据潭州作乱,杀了崔瓘,是在大历五年四月。苏涣到长沙实际还要早些,但杜甫是大历四年正月到长沙的。未几杜甫人衡州,夏季因怕热复折回长沙。因此,可以肯定,杜甫与苏涣的相遇是在大历四年的秋末。诗中有“风波寒江迟”句,可以为证。他们两位见面后,在长沙城外的湘江边上时相过从,杜甫还在其他的诗中提到苏涣。《暮秋,枉裴道州(虬)手札,率尔遣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