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真正的善是无声的

真正的善是无声的

善良是一种无色无形的东西,看不见触摸不着,但它却可以使一个人走向光明的大道。我们要养成一种随时随地行善的习惯,在自己不断行善的道路上,也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

怎样才算真正的善人?这是道德哲学上的大问题。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大意是说,做一件好事时不需要让人看出来这是善行,更不要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这样的“善行”就好像是一副枷锁,把自己捆绑起来。

孔子的行善是以“仁”为中心的,他主张行善无迹。

对此,南怀瑾先生就进一步指出:“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

南怀瑾先生说,从孔子平时做的一些小事里,都可以看出这位

圣人贤德之处。看到执政者、可怜的人,自然肃敬;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就会萌发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看到残疾人为弱者,孔子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了他心理上的修养。

比如,有位叫冕的瞎子大乐师来看孔子。在当时,乐师们多半是瞎子。在他到来之前,孔子就出来接他,并扶着他,一步步往家走。快要上台阶时,孔子会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会告诉他,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会说,某某先生在你左边,某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大乐师冕走后,弟子就问孔子:“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回答说:“当然要

这样,我们不但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也要如此。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要有从善的态度。”

孔子小小的善意行为,不用言表,信手做来,于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小小的善举对瞎子乐师来说,无疑是黑暗的明灯,对人对世界都是一种崭新的认识。可以说,从善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给予的人。”所以说,行善无迹的人通常是最幸福的。

孔子提倡“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矣”,孔子是讲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能违反,小错误可以犯,圣人也会犯错。但这并不意味着,犯错误就是对的。总之,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慎重考虑,考虑再三。

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在街上卖火柴,恰巧看到城里有名的混混拦住了一个女孩,向其索要钱财。路过的人都冷眼相看,不敢去阻止这一切,女孩哇哇大哭,吓得直哆嗦。

“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男孩鼓足勇气说道。可混混们并没有搭理他,还踢了他一脚。男孩的嘴角流血了,但还是爬起来说:“大哥哥,我妈妈说你是一个大英雄,还曾经帮我打过强盗。”

混混有些震惊地盯着他。男孩又继续说道:“我一直都很想向你学习,帮助那些受欺负的人。我现在饿了,没有钱买吃的,你就买一盒我的火柴吧。”男孩伸出手拿着一盒火柴停在半空。

时间静止了几秒。后来,混混从兜里面掏出了100元,递给男孩说:“我买了你所有的火柴,够吗?”男孩激动地点头。随后,混混离开了

。躲在墙角里的小女孩看着小男孩,他们相视一笑。

第二天,女孩的爸爸找到男孩,对他表示感谢。在得知男孩的父母双亡时,毅然决定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把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善良是一种无色无形的东西,看不见触摸不着,但它却可以使一个人走向光明的大道。男孩因自己的善良和机智,赢得了他人的尊敬和肯定,更是让混混迷途知返,羞愧离去。

我们很难估量一个人所做的善事有多少价值,但我们不应该为了价值的多少、大小而决定做不做。佛家的善,则更是无形、无痕、无迹。佛祖割肉喂鹰,这等慈悲,世人看了皆不忍泪下。但佛祖何曾到处宣扬?“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养成一种随时随地行善的习惯,在自己不断行善的道路上,也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