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做一个从内而外的仁者

做一个从内而外的仁者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做“仁”,就应该从内在开始做起,不应该因一时的环境变化,才去意识到“仁”。

老子曾叹息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意是说,当内在的精神信仰遭到破坏时,人们才会制定外在表面的仁义法则来治理社会秩序;当为了个人的私欲而导致亲情破裂以及其他难题时,才会拿出孝和慈悲的单纯的人伦信仰来拯救所谓的和谐;当国家处于混乱时,人们才会出现忠臣良将来救社稷于水火之中;当足够了解外在事物规律并总结出道理时,人们才会用这样的道理违背内心而行事,虚伪地对待外在事物。

但其实,表面的只能是表面的,不能深层次地进入到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做“仁”,就应该从内在开始做起,不应该因一时的环境变化,才去意识到“仁”。或许正是因为环境的不同,南怀瑾先生才认为,老子的这番言论

完全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圣人率领门徒云游四方。一天,他们来到一个都城已经沦陷的国家。由于圣人是位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于是他就向一位年迈睿智、阅历最深的老者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

老者摇头,叹息。良久,老者才缓缓说道:“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

众弟子愕然,圣者默然。

接着,老者语重心长地说:“好人没法对付坏人。”

诸子百家,皆号召仁义。但无论是哪一种高明的学说,哪一种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会产生相反的弊病,变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原本真正的实义便慢慢被忽略了。

古人云:“无德必亡,唯德必道德危。”道德只宜律己,难以治人。道德的效果在于感化,但人的品流太复杂,不感无化待如何?感而不化又待如何?荀子主张敬小人。如果不敬小人的话,就相当于玩火**。有时,坏人必须用坏

来对付,以毒攻毒,才能制胜。

对此,南怀瑾先生说道:“学佛之人先要懂得做坏人,会做坏人而不做,才可以做圣人,因为圣人什么都懂。等于一个很好的警察,自己做过小偷土匪才会管坏人。”

生于天下大乱之时的圣人,如果是为了救世而救人,就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如果仅仅为了保存一面而伤及另一面,那其结果是一样的,就是顾及到了这一面而伤害了另一面。

也因此,老子认为那些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的现世之人,不过是徒托空言,毫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以逞一己之私。他们的仁义道德,在欲望的驱使下,便会渐渐偏离本意,仅仅披着“仁义”的外衣,实则内在却在慢慢变质。

在生活中,甚至有人愤世嫉俗地认为,道德不能让人成功,也无法让人得到胜利,因为上帝总是站在大奸大恶的人一边,只需做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就能轻易获得成功。可是,表面的仁

义道德就能让人好过了?让人生活得心安理得了?恐怕不见得。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对于他的这番举动,全军上下感到震撼的同时无不感动,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哇哇大哭起来。

有人见到她的反应,便觉得奇怪,就问:“你为什么哭呢?你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将军如此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

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在厚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战死沙场啊!”

那人觉得很奇怪,这怎么能是要命的事儿呢?接着,这位母亲说:“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过脓血。到了打仗时,孩子的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最后战死沙场;现在吴将军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不知道我儿子要死在

什么地方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又怎么能不尽心竭力,效命于疆场呢?史书中记载,吴起绝不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为了谋取功名,背井离乡,就连母亲去世,也不还乡安葬;本来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为了能当上鲁国的将军,竟然狠心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

试问,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是“仁”者呢?一个仁义的人,就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内而外的表现,不能仅仅是做表面工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