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战战兢兢的体察,如负泰山的责任。万事无愧于心,对人对己保持内心的庄严,行为上不失大体,进退都无所挂碍,什么圆通、中庸,都可以随心应用,这样就可以说这个人“既有圣人之道,也通圣人之才”了。
南怀瑾先生在读《庄子》时,说出了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比如,看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时,他会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说的是做人做事圆滑高明,但内心不正,道德方面也不能为人所称道;‘天之君子,人之小人’说的是做人内心要方直,但这也不适合于这个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善交际,处世不高明。比如,孔子道德很高明,但做人很差劲,看起来到处不合时宜,周游列国到处不得志,是一个‘人之小人,天之君子’。”
南怀
瑾先生还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应该既是‘天之君子’,也是‘人之君子’,‘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兼备,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大宗师’。而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的人,处世都是不高明的。”
在为人处世方面,南怀瑾先生比较欣赏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的谋略之学、家书和日记,虽然都是本领,但仅仅是皮毛,不过在琐碎小事当中,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深含庄子的圆通之道。
曾国藩曾送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的“屠羊说”是一个典故,出自于庄子《让王篇》。屠羊说是楚昭王时期的一个卖羊肉的屠夫,也是一个著名的隐士。吴国攻打楚国,昭王败走随国,屠羊说便随昭王逃亡,沿途照顾昭王,功劳非常大。
等到楚
昭王恢复王位后,就派人请“屠羊说”当一个官,来辅佐自己。不过,屠羊说拒绝了楚王,他说:楚王在失去了故国时,自己也失去了卖肉的摊位。如今,楚王恢复了王位,自己也拿回了羊肉摊,这本身就失而复得,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赏赐。
楚昭王见他如此谦虚,一看就是高人,于是再三邀请他。不过,屠羊说依旧婉拒了。
曾国藩给曾国荃说屠羊说的典故,话里话外就是在告诉弟弟做人气焰不要太盛,做一个低调的人。太平天国起义时,负责打击起义者的是曾国荃。曾国荃攻进太平天国老巢南京时,将太平天国的财宝尽数据为己有。依照当时的环境,大清帝国的实质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她对曾国荃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一些地方官员对曾家也是虎视眈眈。
可以说,曾国荃的行为已经招来了许多非议了。就连曾国藩的好友
都写信给他,信中写满了对他弟弟的不满。曾国藩看到之后很伤心,但还是装糊涂混了过去。
不久之后,曾家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曾国荃及曾家的臣子幕僚都向曾国藩提议造反事宜,有人还写下字条私自交给曾国藩。看到这些,曾国藩是胆战心惊,吩咐递纸条的人去休息,然后将纸条吞进肚子里,以此保全性命。
南怀瑾先生说,如果曾国荃与湘军一冲动,做出造反之事,他能成功吗?结果不好说。造反成功还好,倘若不成功,那就是灭门之灾了。其实,荣华富贵也好,毁谤也罢,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过去的,我们何必为了一时的痛快而毁了自己呢?这不值得!
曾国藩善用庄子圆滑高明的处世哲学,虽然他的一生战战兢兢,却也安稳如山。也因此,南怀瑾先生从内心佩服他。
南怀瑾先生对曾子提出的“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常青睐。曾子自称一辈子做人都“战战兢兢”,好像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潭,又好像站在早春的冰河上,冰层即将解冻,不管是哪一样,随时都有性命危险,他这样谨慎地活着,到死终于可以说自己无愧于天地。
由此,南怀瑾先生认为,不怕你能干,不怕你会用功,但不要认为自己很高明,随便跟着妄心乱转。即使如吹毛之剑一样,每次用了之后,都得赶紧磨锐利。
有句话叫“盖棺论定”,一个人的好坏,要在棺材盖下去的时候才可以作结论。人生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战战兢兢的体察,如负泰山的责任。万事无愧于心,对人对己保持内心的庄严,行为上不失大体,进退都无所挂碍,什么圆通、中庸,都可以随心应用,这样就可以说这个人“既有圣人之道,也通圣人之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