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王府邸,在石头城里算是个不张扬的宅门,灰色的砖瓦更映出了主人韬晦的处境。驻跸在此的不显山露水的王爷悄悄的避开了两京的权力争斗。
低眉顺眼和委曲求全使自己被两京的当权者轻视和遗忘。可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他也被江东的豪强望族们轻视了,虽然他现在已是江南最纯种的龙子龙孙。因为其它的龙种不屑于来此,都在两京被胡人掳走了。
然而这位低调的王爷却有一个高调的朋友,他就是王弼,来自琅琊王家。这个琅琊郡的望族在司马王朝中赫赫有名,不仅老王家的兄弟子侄做大官,享厚禄,而且王家的亲朋、门下、学生遍及两京天下,都做着两千石以上的职位。可以不夸张的说,国家一半的权力都是他家的。王弼就是这个家族里非常优秀而且谦虚的人。建业王司马桢是个幸运的,他和王弼做了好朋友。他在王弼的建议下,给两京的掌权王爷们送钱送女人,才得以逃离权力的中心,来到了平静的江南。那些送礼的钱和女人也都是王家的馈赠。这样的好朋友自然是不能辜负的,司马桢对王弼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尊重。而这种皇族的尊重也是王弼所渴望的,王弼在欣然接受的同时,将琅琊王家在江南豪强大族中的地位和尊重也回赠给了司马桢。这才是好朋友,好兄弟,司马桢就是这样想的。
建业王和王弼正在王府里喝茶,管家张来顺进来通报世子回府。王弼拍掌笑道:“江东的大将军来了。”
建业王开心的笑了,说道:“他,若能行,真是他的福分!伯来(王弼,字伯来)先规劝他一番。来人,请世子来。”
司马绍来到书房,拜见完毕,便站在一边。王弼乃江东清谈名士,自是不注重小礼节,便安排司马绍坐了。王弼问道:“此次世子和小儿北行,见闻如何?”
司马绍说:“我们三人只到了徐州,便遇到了刘琨表兄。他把我们赶回来了。但一路遇到的全是南下逃难的人,有幽、并、平、冀、雍、洛、秦、青、豫、兖九州人众。若听南下难民所言,两京已失,江北的各州都已落入胡人之手。可是胡人哪来的这么多兵马,我江北诸州的部队都去哪里了?刘琨兄从幽州一路退却,竟立不住脚,直退到青州、徐州,由此可知各城各县的官员大族都已逃走。现在乱成了一锅粥,朝廷那里有什么情况吗?”
王弼说道:“两京已沦陷,我们早已没有京城的邸报了。据王爷和我推测,我朝二十一州,除江南六州外皆陷胡人之手。”
司马绍惊道:“太可怕了。我国文帝武帝两朝,励精图治,征讨四方,驱赶胡族,方得统一天下。这才过了50年不到,国家竟然残破至斯。这是为什么?”
王弼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是天命所致,但也是人祸所为啊。武帝天纵奇才,一统四海,四夷宾服。于是朝堂上那些吹嘘才子,个个歌功颂德,彰仁显义。一捧武帝徳被万民,遂实行罢兵免役。二捧武帝降服四夷,遂将胡族内迁至边塞内外。罢兵使大郡小县再无驻军,整个国家军备松弛。胡族内迁却不加分化和教化,就恰似在中原的头顶上放了一把尖刀。后来武帝虽殁,然而他的余威震烁四方,胡人皆不敢动。”
“我接着先生的话讲,”司马桢接着说道,“先武帝驾鹤西行,继位的皇帝呆痴不堪,国家便乱了套。先是外戚专权,贾皇后摄政,祸乱宫廷,残害司马氏诸王。我皇族司马氏为了夺回朝政大权,前后有八位王爷轮流入朝执政,从此朝纲大乱。各王爷拉帮结派,铲除异已。我就是为了躲避这场乱局,才跟随王先生来到江南的。”
王弼说:“是啊,八王之乱,确是祸国殃民。武帝时为安定全国,设置幽并雍荆四镇兵马。掌权的成王司马亮需要军队的支持,就把武帝安置在江北的三大兵镇调到两京,用来征讨其它的王爷。只有荆州的大帅祖元寿拒不听调。而其它的王爷为了对付司马亮,除了大肆招兵买马,竟然开始利用胡人的兵马。这一下,边境胡人看到了中原空虚,朝政混乱,反叛之心顿起。我与王爷早为知己,知他在八王之乱中的难处,便邀请他来江南坐镇,从此远离权力的中枢,已经十一年了。”
司马绍问道:“如今江北战乱,父王和先生如何打算?”
王弼笑道:“建业王和我盘算已久,就在等你这个大将军到来呢。”
司马绍问:“我做哪个大将军?”
“三个月前,朝廷就断了和江东的联系,江东也就没有了中央朝廷的任何讯息。江北战乱祸延江东,建业王所兼管的江扬二州接收了大批南渡的北方士族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