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和显达都是天命,贫贱和富贵也都是际遇。因此时运将要昌隆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圣明的君主。而圣明的君主必然会产生忠贤的臣子。他们之所以能够相遇,这是不用谋求就可以自然的交合在一起的。他们之所以能够亲近,因为这是不用介绍就可以自然亲近的。他们所倡导的事情必然能得到应和,谋划的事情必然能得到服从,在道德上与天地万物混同为一,曲折都合乎符节。得失之祸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志向产生疑惑,谗言诬陷不能使他们的交情被离间,然后就可以成功。之所以能够得到成功,所依靠的难道仅仅是努力吗?不,那时上天所授予的,是时运所授予的。
司马桢认为:王弼先生就是上天赐给他的志同道合的那个人。王弼微笑着说道:“终是大王圣明。”这就是历史的著名的屡见不鲜的互相吹捧和珠联璧合。
出人头地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出人头地的。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枪打出头鸟。百年前有个叫李康的人说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韬光养晦才是中国大政治家的杰出智慧。然而机会来了,出手的时机到了。王弼敏锐的抓住了它。千百万人自有千百万种意图,然而真正的龙子龙孙就在王弼的眼前,只需要轻轻推一下,整个国家的局面便会焕然一新。王弼的理想和司马桢的梦想就将实现,两个人无比激动的谋划过无数次,终于就下一步的行动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司马桢将江东唯一的军队调往了江北,如此在江扬二州广大的区域内,再无朝廷的一兵一卒,变的无比空旷。而此前活跃在江州浮梁的山匪钱恩和会稽钱塘的山匪孙吉更是变得异常活跃。他们不断的骚扰当地的豪门望族,每隔几天便杀一两个江南名士。搞得人心惶惶。地方官府无法清剿,告急的文书雪片一样飞到了建业王府。而豪强大族也组织的江东名士请愿团来到了建业求援了。
司马桢抱病卧床,王弼冒出来,开始了牢骚:“皇帝没了,朝廷就没了,自然没人管我们。军队去抵挡胡人了,否则我们全部死光光。没有朝廷的命令,无法组建军队。只是现在去哪里找皇帝啊?他奶奶个熊,咱们要是有个皇帝,江东政令统一,形势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征兵剿灭那些可恨的山匪了。可是我们去哪里找皇帝呢?”
江东名士请愿团的众位俊杰一顿嘀咕时,一个老头叫道:“咱家不是有建业王吗?他也是先皇的子孙呢。不如奏请他来登基,就能尽快的铲除山匪了。”众名士一听大喜过望,纷纷赞同。大喊着建业王的名字,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王弼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他的计谋实现了。
听说黄桂来了,司马桢亲自出府迎接。为了迎接这个吴郡太守,建业王府大门顿开,司马桢满脸笑容的走出大门,走下台阶,便欲来挽黄桂的手。黄桂自然也不是傻人,见建业王如此高规格的迎接,甚是高兴,自觉的退后了几步,扑通跪下,行叩头礼说道:“下臣吴郡太守黄桂叩见王爷千岁!千千岁!”
司马桢呵呵笑着,将黄桂扶起,拍了拍他肩上的灰尘,说道:“永圆(黄桂字永圆)不必多礼,请起,府里喝茶去。”拉着黄桂来到了府里的茶亭下,王弼早就在此恭候多时了。
三人叙过离别相思之苦,一番客套,这谈话好半天才开始进入主题。黄桂说道:“两京陷入胡贼之手已经半年了。这半年中,大江南北都与朝廷失去了联系,各地的官府和豪门士族都不知道各自的形势,而且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我这次来建业,就是向建业王问问,我们江南士族该何去何从?”
王弼说道:“我琅琊王家地属江北门第,虽来到江南已近二十年,仍属客居。大小事务也应以江南士族马首是瞻。如今天下大乱,江北硝烟不断,战火大有往江南蔓延之势。江南六州,互不统属,力量分散。如胡人兴兵南侵,只怕江南顿成齑粉。士族和百姓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啊!”黄桂听了王弼的话,颇为自得,心想这琅琊王家识时务,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
司马桢道:“这正是本王日夜思虑的。本王受朝廷指派,巡察江扬二州,力小势单,决难抵御胡人南侵。不知黄先生有什么好的想法?”
黄桂道:“我今日前来,是为了江南士族向王爷请教的,王爷怎么反问了我呢?呵呵,这倒叫我不好意思了。”
王弼道:“黄大人千万不要推辞。江南士族才是朝廷在江南六州长治久安的柱石。我琅琊王家必以江南士族马首是瞻。请黄大人不吝赐教,但说无妨。”
黄桂道:“既如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