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会凭空生出这么一个开春问斩来。那时候的人们都迷信,觉得不遵守天意,就是逆天而行,恐惹得上天震怒,降祸于人。因此私下里都对这个小皇帝这般作为摇头撇嘴,不以为然。
老夫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病倒了。躺在炕上不吃不喝。应皇子急的四处去找人疏通。可这个时候谁敢出面相帮?何况还是义王亲口认罪,铁板钉钉,还怎么能帮得了他?
皇妃虽然也着急,可毕竟有私心在,觉得只要能保得住应皇子没事,她就阿弥陀佛了。但还是积极跟应皇子想办法。这天晚上,应皇子又要去偏院去找大麻花商议,她便也要跟着去。
撒子在外面跑了一天,依旧没有一点收获,垂头丧气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只听到小麻花说听到街上的人都在议论义王开春处斩的事,才说了一句,他下午去商会,听到商会的人也在议论此事。都说开春问斩有违天理。“这些狗娘养的!义王那时候也没少帮过他们,可这些人却没一个肯为义王说句话的!看见我都绕着走!”可随即又说道:“便是他们说话又有何用?既不能上达天听,又不能左右处决。只是口头卖乖罢了,不说也罢。”
谁知皇妃一听却来了精神,说道:“谁说口头说说没有作用?这叫做民意!说的人多了,官府就不得不听了。”
撒子听了一笑。他后面这话只是为了宽慰应皇子,去哪里找什么民意。
应皇子也没把皇妃这话当成一回事。依旧忧心忡忡的和撒子他们分析着义王有没有获救的可能。
皇妃一下站到他们中间,说道,“我跟你们说话呢!你们还想不想救义王了。”
应皇子只得一笑,道,“冰儿,你若是累了,便让小麻花送你回去吧。”
“什么回去啊!我跟你们说话呢!”皇妃道,“我跟你们说,我有办法救义王了。”
“什么办法?”应皇子随口问道,依旧没当一回事。
撒子却眼睛一亮。皇妃竟能说动隐居多年的宁国公,真如她所说在年前让应皇子和义王回来,——她还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你们听我说,现在外面不是对义王开春处斩议论纷纷吗?我们就拿这个做!文!章!”皇妃用手指一一点着应皇子,撒子,和大麻花,兴奋的说道:“老百姓不是都怕这位小皇帝什么都不懂,做出有违天理的事情,连累他们遭殃吗?我们就拿这个大造舆论,说的越悬乎越好。最好能搞得人心惶惶。等时机到了,再去找几个闲人,让他们煽动着人们去找官府。到时候动静大了,不怕官府不理会!”
“可,……百姓说是这样说,要真让他们去闹官府,他们哪会有那个胆子?”撒子道。
“这你就不懂了。”皇妃道,“百姓是怕官府,可他们更怕祸事临门。只要你们能把舆论做足了,让他们觉得这件事会遗祸给他们,他们定然会作出反应的。”
“再说了,你要一个人去,肯定没人肯去。但要是一群人去,大家互相壮胆,那肯定就不一样了。”皇妃又道。
“这话倒是。”应皇子道,“自古讲法不责众。即便百姓闹事不合法制,但因其人众,官府对其也难以惩戒。”
“对吧?”皇妃一听应皇子赞同自己的意见,高兴的说道,“所以一定要人多才行。人越多越好。只要形成一定声势,到时候,不用人煽动,他们也会自己去的。这就叫从众心理。”
“可,该让谁去造这个舆论呢?”撒子道,“我们三个肯定是不行,怕被人识破。外面找人,不是可信之人,也不敢用啊?”
皇妃笑着看小麻花,小麻花先还有些不解,可随即就明白过来,大声说道:“小叫花子!”
皇妃点头,“要说散布消息,还有什么人能比他们更合适呢!”
应皇子和撒子点头,都振奋起来。商议着该找谁去做这个煽动闹事的人。皇妃说道:“花钱找几个人不就行了?每天给他们十两银子。有个十天八天估计也差不多了。”
“十两银子够他们挣一年的了。”撒子道。
“那就一天一两银子,……再要不就几天一两银子,……”皇妃对银子没有概念,所以只能是估摸着说道。
“不妥。”应皇子道,“若是我们出银子找人去,便成了收买了。一旦事情泄露,反倒弄巧成拙。”
撒子点头。
“那怎么办?”皇妃问。
“嗯。”应皇子沉吟不语。他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便说道,“到时视情况而定吧。”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小叫花真没白吃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