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全年无霜降的热带地区,更是随时都可以种植。
红薯——不怕晚!
……
伴随着朱由检赶走袁宗第,调走左良玉的消息,传得越来越远,蜂拥而来的流民,也越来越多!
大明治下的百姓,已经达到了四千万之多,其中大半都是流民。
粮食危机,是朝臣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纵然江南还有源源不断的粮食送来……
然而,而今江南的粮价,因为黄得功、郑鸿逵两人的疯狂收购,已经涨到了一两银子一石。
就算是左良玉所在的湖南,也已经高达九钱!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清兵入关,在北方大地上残暴蹂躏,逃难来的百姓,将会越来越多。
而粮食的危机,也将愈发的严重!
虽然汉江、长江常年不结冰,一年四季航路通畅。
只要有钱,随时都有粮食运输而来……
然而,一旦粮食问题爆雷,等待朱由检的,将只有败亡一途!
吴甘来做了个计算,一亩地红薯的产量,不说一万斤,打个对折,按照五千斤来计算。
而每人每天,按照五斤红薯的食用量,也就是维持最低消耗水平。
按照现在流民的涌入速度,三千七百万亩,勉强够撑到明年夏收。
这还不算水分蒸发减少的重量,以及因为窖藏不当,腐烂的红薯。
也就是说,今年种植的红薯,只是勉强能够满足百姓最低需求……
一旦发生了战争,或者某地突变,涌入朱由检治下的百姓人数激增——粮食就不够吃了!
朱由检合上奏疏,使劲揉了揉眉心。
粮食……
愁啊!
……
一个小太监,在门口探出头来,对王承恩招了招手。
王承恩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不多时,一脸欣喜的又走了回来:
“陛下,方公公回来了!”
“哦!”
朱由检大喜:“可是带回来了宋应星?”
王承恩一脸的笑意:
“是的呢,宋长庚(宋应星字)正在外面候着了。”
“快请!”
“不,你亲自去!”
朱由检满脸的喜色。
王承恩应了一声,一路小跑,朝着衙门门口跑去。
不多时,一个约莫五六十岁的清瘦老人,在王承恩、方正化两人的带领下,满脸风霜的走了进来。
有关宋应星的最后一次记载是1661年。宋应星一生留衣冠躲深山不仕清朝,祖孙后代因为不出仕甚至断了传承
他五体投地,声音哽咽道:
“罪臣亳州知州宋应星,参见陛下,敢问吾皇安?”
“朕安,朕安。”
朱由检喜上眉梢,连连应声,他招呼王承恩道:
“大伴,赶紧给宋老搬凳子!”
王承恩脸上挂着笑,亲手将一方锦凳,放在了宋应星身后,低声道:
“宋府台请坐。”
宋应星低声道了谢,再次谢过了皇帝,在一边坐下。
朱由检搓搓手,满脸苦笑道:
“宋卿你让朕一通好找啊!”
宋应星有些谄谄。
来的路上,方正化同他讲了自己身负皇命,数次苦寻他不得的事情。
宋应星只得请罪道:
“都怨老臣,臣辞官后,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の脑濉
我用脚丈量了一遍江南大地,半年时间,在家还不到十天。
以至于,老臣错过了陛下的屡次相召!”
朱由检感慨道:
“若是天下父母官,皆如宋卿家这般战战兢兢,天下何愁不靖啊!”
“陛下谬赞了,臣所做的不过是本份而已。”
宋应星急忙起身,再三谢过了皇帝的抬爱。
朱由检道:
“朕召你回来所为何事,想必老方已经同你说了,朕就不在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