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制度,用大量的民间人才来冲击旧贵族。
此外,还对御史进行了极大的赋权,增强了对百官的监控。
新君杨广继任以后,除了步武文帝的诸多政策外,还进行了更为直接而激烈的改革。
其中大量启用江南派官员就是典型做法之一。
于是大业年,朝中关陇派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扭转了,变成了江南派与关陇派相互制衡,随之而来的是,南派士族与关陇士族的明争暗斗。
杨广更倾向于任用江南派。
皇帝这么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杨广本人担任过扬州总管,有浓厚的江南情节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江南派官员大多没有兵权,且以文官居多。
对皇帝而言,江南派好比绵羊,而关陇派好比虎狼,在身边养着一群听话的绵羊,总比身边围绕着一群猛兽要好许多吧。
而青睐江南派只是杨广改革的开始,驱逐关陇派在最近几年也提上了日程。
迁都洛阳,诛杀三老臣就是证明。
当然关陇派也意识到了兔死狗烹的危险,因此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猖狂。
但已被瞄做靶心,终逃不过清算的那一天,为了更好地控制关陇派,杨广频繁地派遣司隶台官员下野督查,网罗他们的罪证。
但北朝以来,国柱根基全都建立在关陇士族之上,百年间皇帝的废立皆是关陇士族暗箱操作的结果,杨广想要聚一朝之力釜底抽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时间一长势必就引起关陇派的反抗,他们无法将矛头指向皇帝,只能先把气撒在南派官员身上,尤其是那些江南出身的督查官,一旦牵扯到派系利益,他们就不惜以危险手段来解决问题。
卫元是否死于派系之争,在来敦煌的路上卫已就已经考虑多次了。
以卫玄大公为首的卫氏一族,在地缘上既不属于关陇,也不属于江南,而是地道的中原人。
卫玄也一直秉持着中立的态度参与朝政。
卫元更是与其父站在同一阵营,保持中立,此事也是人尽皆知的。
所以,将卫元之死归因于派系斗争也并不合理。
况且,案发地点在敦煌,属于河西郡,早就出关陇地界了,一个孤悬在沙漠中心的城池,距离旋涡中心实在太远。
那么凶手的杀人动机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