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罗城南部有一座造型独特的蕃寺,远远望去庙宇有高耸的风塔,上雕刻有萨珊羽人浮雕,风塔年头并不长,但在风沙的摩挲下,四角已没了棱角,浮雕神像也大多残缺。
这是商人火留买出资建造的萨珊庙,除了为入隋的蕃僧们提供一个落脚之处外,还为往来的拜火教商人提供了礼拜的场所。
宽阔的正殿中明火扶摇,洁净的地面上铺陈有黄色的蒲团,不少身着白色通袍的蕃僧在圣火前祈祷。
香客们虽然来自西域各地,但都信仰拜火教,他们当中有不少会说中原话,但在这里,他们还是习惯用家乡话交流。
铃声响动,一辆槐木双辕的太平车在萨珊庙外缓缓停下。
仆人扶着火留买下车,商人火留买个子很高,瘦得像一棵快要枯死的胡杨树,茂盛的络腮胡里深嵌着一双蓝色的眼睛,宛如乱草丛里的两颗琉璃球。
火留买在前殿简单礼拜之后,匆匆跟随知客僧侣来到了后院。
后院有一圈砖石结构的高大四合屋,这是居住区,今天天气晴朗,有不少僧侣席地而坐讨论教义。
他们看见火留买来了,纷纷起身行抚胸礼。
火留买低头进入了东厢。
房内架着一口大炉子,暖烘烘的,几个胡人汉子正围着火炉大口地嚼着胡饼。
他们皆身着翻领印花胡服,着避水皂靴,从头到脚都是都是粘着泥,一看就是急行入城的。
几人见火留买来了,纷纷起身施礼,口称“契父”。
火留买将在火炉前摩挲着一双扇子般的大手,长满卷曲络腮胡的脸上拉出一抹干硬的笑容来。
短暂寒暄后,火留买脱下了厚厚的外袍:“般陀罗,说说洛阳那边的事情吧。”
火留买说的是吐火罗语,声线有如抚沙之感,听之容易让人平心静气。
般陀罗中等身材,健壮硬实,留着满脸的青皮胡,他面色沉重,情绪激动,以至于说话连连吐着膛音。
“伊吾使臣已经呈递了国书,决定把土地献给隋国,隋朝皇帝已经派遣薛世雄将军率兵出发了,他们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建造伊吾城,伟大的契父,神明睡着了,希望破灭了,完了,一切都完了!”
座中人也都纷纷摇头,叹息声此起彼伏。
火留买蓝色的双眼中闪过一丝悲戚,其实他早就预料到是这个结果,但亲耳听到时,仍旧有种灵魂被抽走的无力感。
这件事还要从大隋天子西巡说起。
大业五年,杨广亲巡河西,高昌王、伊吾城主等以及西域许多城郭国家或游牧部落的使节,迎谒道左,向大隋帝国俯首称臣。
伊吾城诸元老在大隋帝国的威压与诱惑下,开始劝谏年轻的伊吾城主将数千里之地纳入隋的版图,如此一来,即可以繁荣商业,也能借大隋国威震慑周边蠢蠢欲动的敌国。
消息一经传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身为伊吾城元老之一的火留买与他的信徒们坚决反对将伊吾并入隋王朝。
但最后伊吾城主还是派出了入隋的使臣。
火留买知争而无果,于是带着自己的信众来到了敦煌城,因为火留买年轻时曾在敦煌城经营过香料生意,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
他有一个巨大的计划将要在这里完成,只有这么做,才能留住美丽的伊吾城。
那是一座比敦煌还要遥远的城池,那里有高山有河流有草原有绿洲,有牧羊人欢快的歌唱,有少女们曼妙的舞姿……
可一旦大隋铁骑踏入,伊吾城还会有欢歌笑语吗?
对于火留买来说,这个雄踞在东方的强大国度既令人向往,又令人心生畏惧。
向往的是,这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伟大国度,那里装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畏惧的是,这个国度的君王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他似乎永不满足,连年的征战不说,还不断地征发子民修长城,开运河。
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比天的抱负,他想超越汉武帝,成为东方历史上第二个让所有国家都膜拜的君王。
可一个对自己国家子民都不加以体恤的君主,又岂能泽披他邦呢?
火留买不相信裴侍郎的话,他是东方的大臣,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是他的威逼利诱,才最终让年轻的伊吾城主妥协。
这一纸国书,断送了火留买的希望,也断送了伊吾城的希望。
“往后伊吾城再无王者,只有大隋国的一名郡守,我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