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对女性气质的矛盾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粉丝“泥塑”实践在重新诠释性别的同时,也呈现出对女性气质的矛盾态度。首先,“泥塑粉”偏好女性气质,排斥过于阳刚的男性气质。粉丝往往着眼于偶像生理或心理上的女性气质、模糊性别边界的特征来进行“泥塑”。具有肤白貌美、敏感纤弱等特征的男性偶像,被认为更具可“泥塑”的可能性,也更受“泥塑粉”青睐。其次,如果偶像样貌不佳,健身举铁、剃寸头或表现出明显的阳刚气质,则被部分“泥塑粉”调侃为“丑女孩”。当男明星外形呈现出肥胖、衰老特征,或者其审美品味被视为过时老气,“泥塑粉”会逐渐流失。一些“泥塑粉”在形容那些不具有“可泥塑性”的明星时,会称对方为“姨”“婶”,甚至表现出厌恶乃至攻击。
从这一层面来看,粉丝“泥塑”实践所偏好的女性气质,实际上是异性恋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气质。尽管不同的社会语境建构出不同的女性气质,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普遍具有性对象化、工具化的特点[8],生理上作为“性的客体”被观看,社会职能上多处于服从位置。男性始终是审美的主体,从男性视角出发形成的审美评判标准成为隐形的社会规范,而女性气质也就成为被铭刻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规训[9]。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粉丝在选择“泥塑”对象时,会排斥乃至攻击男性偶像在外形和审美品味上出现的衰老痕迹。“泥塑粉”更能接受和推崇的“年轻”“甜美”“乖巧”“性感”“热辣”等特征,恰好是男性视角所偏好的审美对象。
3 “泥塑”实践的社会性别意涵
从上文对“泥塑”实践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泥塑粉”在话语表达和性别认知上展现出对女性气质的矛盾态度。这种矛盾态度是我们阐释“泥塑”实践社会性别意涵的关键。我们将从粉丝文化研究、文艺批评中汲取理论资源。一方面,粉丝群体围绕偶像所展开的媒介文本生产,一直都是粉丝实践的重要方面,也是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泥塑”实践中有关偶像的同人创作,正是一种粉丝媒介文本生产。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有类似的性别逆转文本,为我们思考“泥塑”的性别倒置行为提供启发。
3.1 女性的性别诉求表达
首先,“泥塑”实践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的性别诉求表达。“泥塑”是一个具有支配意味的隐喻,容易联想到捏泥人,“泥塑”的对象是“偶像”。传统意义上,“偶者,寓也。寓於木之人。”[10]偶像大多由人塑造,是泥土木石所堆砌、似人而非人的精神寄托。在现代社会,明星偶像受到粉丝的崇拜与追捧,也承受着来自粉丝的欲望和控制。从20世纪60年代由披头士乐队引发的追星狂潮开始,粉丝迷群就被女性成员大规模占据[11]。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也借由粉丝实践创造出挑战既定等级秩序的性别叙事,表达自身的性别诉求。
女性在现代粉丝实践中获得了积极的“观者”位置,并实现了自我表达的赋权。在阅读浪漫小说过程中,女性能够以想象的方式参与更加广阔的社会交往,从围着丈夫和其他成员转的家庭生活中解脱出来[12]。以小说为媒介形式的同人创作,使女性粉丝能够指挥男偶像的身体进行演出[13]。随着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实践的发展,女性粉丝不仅能反复观看喜爱的男性性感对象,还可以通过图像拼贴技术创造新的叙事,在网络粉丝社群中共享[14]。
粉丝的主动“观看”在“泥塑”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其他粉丝群体一样,“泥塑粉”主要由女性构成,“泥塑”男偶像也更加常见。“泥塑粉”将偶像性别视为可捏可塑的事物;在对男性偶像容貌、身形、言语行为的观看中,将其塑造为一个女性对象,尤其是受自己保护的女性对象。男偶像的观看、性别塑造充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