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寸的人,即使皇帝明知道阿玉心里十分的有成算,也不会太防备,毕竟不聪明的也混不到他身边对吧。
不过说起银子……万历皇帝猛地又想到了别的事儿上,对着阿玉问到:
“上次你说东面倭国的事儿,说是那边金子和银子的比例真的是一比五?”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了吧,是的,人阿玉这会儿就是在打某个日出之国金银矿的主意。据说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很多国家发现了小/鬼子家这一特点,大淘特淘的挣了好大一波,既然人家挣得,那他们自然也是挣得的。只是说话需要技巧而已。
正好,阿玉就不缺这个技巧,用自己目前没事儿管理档案做借口,翻出来不少的有用书籍,顺带将里头的事儿,当做笑话告诉给了万历皇帝。比如这第一本,用的就是《西洋番国志(贰)》,该书是由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的随行人员巩珍所著。这里头有不少小趣闻就和金银兑换有关。
其中第一件事是这样的:巩珍在随船队航行到东瀛倭/国,接受倭酋朝贡之后,补给淡水和蔬果食物的时候,有负责采买船员去了一家屠户买羊肉。共需白银30两。船员当时只带了20两白银,其余皆是黄金,见状,屠户就说了:若是白银不够。黄金也可以,6两黄金即可。这船员一听,瞎,这人咋这么黑呢?明明只要3两黄金,你敢收我6两?立马返回凑足白银。并说给了其他人用以嘲笑屠户之奸。
第二个故事和这个也有些类似,不过此次是倭酋遣人去宝船朝贡,朝贡时倭酋中一文职官员看中了一匹丝绸,需银5两,该倭官员却付了1两黄金取走了丝绸,扬长而去。
而出了这两个故事,在鸿胪寺的记载中,在嘉靖年间倭国东瀛朝贡的记载中一样也有类似的事儿。其中一个是,在倭/国东瀛朝贡献礼后,鸿胪寺按照旨意赏赐了使臣黄金一百两,倭/国使臣以人多黄金不便分配为由,请求将黄金更换为等值的白银500两。
阿玉连着抛出来三个小故事,当时就让万历皇帝有些傻眼,他本能的感觉到了这里头的问题,只是一时半刻还没缓过神来。所以走的时候皱着眉头,满脑袋的问号。就是张诚也急切的看了阿玉一眼:你到底想说啥?你不能这样,看在同伙的份上,拉老哥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