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楚成阳北漂 > 第3章 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

第3章 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

指点打着小登科头说。

班长老刘的这一举动,激怒了我的灵魂,一种山东老乡情被侮辱的炽痛涌上了心头……

我要给像班长老刘一样观念的北京人看看山东人的文化水平和人文情怀,为山东老乡出口气,扬名威歌憨厚颂担当!不再受窝囊气!

工作之余,我写了三篇报道和两首诗歌,分别投寄给《京郊日报》和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文苑漫步》节目组。

3天之后,3篇报道,1篇刊发在《郊区日报》头版,两篇登载在3版。两首诗歌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苑漫步》中播出,主持人温文尔雅的女声响彻在长城内外,激荡了去碑营农场宁静的夜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则简短的杂文《致友人》,发表在《青年之友》栏目,道出了山东人北漂打工的友爱心声和致富家园的现实愿望。

从此,我和《京郊日报》、北京经济广播电台真诚诚信地牵手,为农民工赞歌,为北京长城文化奉献自己的春春。

当农场的干部群众还有我们同来的山东老乡们读了我发在《京郊日报》的新闻报道之后,农场里的空气就变了,更加清朗和新鲜!

1994年9月6日,为了职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组织成立了《京郊日报》读报评报小组。我任组长,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作品的程旭(化名)任副组长,30年共产党党龄的屠缘(化名)为顾问。

我为《京郊日报》写了一篇关于读报评报小组的报道,刊发在《京郊日报》9月20日首版。

在我的文字里,记下了农场内外生活的花样年华和水性杨柳,日子缩写农民工的影子,笑看天地风雨洗礼净洁脚下。

这年雨水频繁,有充足的时间去创作,夏雨急急哗然,去碑营村里的街道雨水成河,鱼塘里的鱼儿顺着雨水游进农场后的街巷,街道里捕鱼快活,农民工喜笑颜开手脚忙。

这年9月份,《北京晚报》、《京郊日报》、顺义记者站、赵全营镇通讯站的记者们来到农场采访我们这帮山东农民工,为我们拍照,问寒问暖无微不至关怀我们这帮乡土文化追梦者。新闻摄影图片报道刊发在《京郊日报》9月26日首版。

在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的日子,我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我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北漂的岁月,我与其他打工者不同的思路和作为,我是用打工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为文化艺术搭建平台,多出作品,歌颂真善美。

我在日记中记下这些人的名字——

杨红珊,《京郊日报》记者、专栏责任编辑。我的作品在杨老师的专栏中是常客,感谢杨老师的扶持和教诲,北漂之行,敬仰珍藏友谊和师德!

百灵鸟(化名),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文苑漫步》节目主持人,我的诗歌和散文在她主持的节目中时常播出,受到北京及周边地区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和赞许。

张惠(化名),赵全营镇宣传科报道员。在去碑营农场农忙季节,电话邀请我参与镇三农报道撰写。友谊天长地久,情暖北漂农场。

小芳(化名),某服装厂打工妹。支持我们读报评报小组工作的友爱人士,她的初恋爱情来源于我们农场。一对新人喜悦称心感恩《京郊日报》读报评报小组。

老龚(化名),去碑营村书记,在农场,有他的支持和关心,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得丰富多彩。由他提名,我被誉为北京名誉村民,这是北漂之行我拥得的北京名誉户籍崇尚声誉醉美黄河之子。

在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我得到了北京京郊乡土文化的熏陶。做工10个月,领到了1800块钱的工资。回到家,从这些工资中拿出了800块钱和堂兄合伙买了一辆二手机动三轮车。在家种地离不开这三轮车呀!这是现实的农民生活,泥土里刨食的工具和饭碗。剩余的钱过了一个丰盛快乐的幸福年,孩子的学费也有了保障,还有一部分小钱妻子存入了自己家的小金库为来年的生活备用。

我的岁月花儿红,我的人生我做主。自己的路自己来走,没有求人没有后悔,一如既往为生活奔忙,坚守梦想为艺术探索。

日子是我的,岁月是我的,生命是我的,人生之路北斗指引——北漂,勇往直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