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
●楚成阳
第四章 天津北闸口采访缘遇恩师薛江荣
1995年春。
我们李庄集乡西李庄村土地灌溉,没有地种的剩余劳动力为了小家庭的富裕,背起行囊外出打工。
改革开放时代,外出打工,这是一股热潮。偏僻落后贫困的地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情况下,外出打工是一条现实的也是必须的致富门路。
这年正月十五过后,该出去的青年都出去了,为了致富家园远走他乡。
我本家的一位宝山叔,解放初期的荒年,他的姐姐嫁到了天津北闸口,膝下有三个儿子。
这年,宝山叔的姐夫老郭给他来了封信,让他找一班人,去他所在的村一个山东阳信的工程队里干建筑。
要求要找18人,18岁以上,60岁以下,身体健康吃苦耐劳的壮体力。
宝山叔说,我有文化,又是记者,希望我一同前去,有事好有个照应。
宝山叔说,工资待遇随行就市,天工,每天15块钱,管吃管住。
我考虑了考虑,北京暂且不去,天津没有去过,可到那儿去看看,采访一下山东民工生活,况且这边的工资比北京要高。
我答应了宝山叔的邀请,和我村17名民工一同前往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村。
我们从菏泽汽车总站出发,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天津站,又转乘公共汽车来到了目的地北闸口村。
北闸口村,隶属天津市津南区。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宝山叔的姐家居住在本村的中心街路东。
我们被安排在村西一家空旷的院子,这个院子的主人搬进区驻地咸水沽镇了。
和我们同住的一帮小伙子们来自阳信县,隶属山东滨州市。
我们这个建筑班队工头就是山东阳信县的,30岁出头的小孙。
这个院子里房子都是老房子,屋里有点潮湿。
我们的一日三餐都是本建筑队伙房做的,早饭是本伙房蒸做的面包似的馍馍,酸咸菜,蒸馍的馏锅水。午饭是炒白菜,白面馍馍。晚饭是面汤、馍馍。
伙食油水少得可怜,一个月只能吃两次有荤的饭菜。
民工朋友们整天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就像过年一样,辛苦流汗辛酸挣钱。
我们这帮山东民工总计50人,有泥瓦匠、木工、钢筋工和壮工。
这个建筑队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盖新房修旧房,为这儿的工厂出零工,还参与这儿百姓人家私家杂活。
我第一次在建筑队做小工,搬砖和灰和泥。说不定干哪个工种,这需要工长每天安排。
让我最难忘最心痛的两次班力。
一次是做小工为瓦匠师傅供灰,第一次不会做当然也做不好。师傅在脚手架上砌砖,我在下用铁掀供灰上灰。我第一次不是把灰扣到脚手架上就是扣在师傅脚下,更残酷更惨的是扣到空处,撒了我一头一身……
师傅们耻笑,我自己也傻笑……
我不好意思,又怕师傅们不要我辞退我。我只好把实告知他们说:"我是记者,来体验生活,啥都头学起。可请师傅们多多包涵指导学习……"
师傅们听了之后,不但不责怪我还真诚地教我。我感激像缺一颗门牙的蒋师傅,他是我们工头老板的师傅。
让我难堪又心痛的第二次是在臭水河旁一家私家修房,我做小工和灰。
由于是师傅包工,把我搞得浑身是汗,一双手十个手指全打眼了。十指连心呀!疼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从这两件事我尝到了做小工的辛苦,挣钱不易呀!
在这儿,我认识了几位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伙子。他们都是和师傅们学习瓦匠学技术挣钱的,不像我们菏泽来的民工都是壮工,靠力气挣钱的。
安文、安武是哥俩,安文是哥,30岁,有五年的瓦匠工龄。安武是弟,22岁,跟哥学习瓦工。安武喜欢唱歌,下了工,没事的时候,总爱放放自己的嗓门,轻松一下浑身的疲劳。
因为我是记者,安武一有时间就愿意和我聊聊天。从聊天中得知,他的梦想是做一个歌手,用歌声去温馨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每天晚饭之后,安武总出去去村外旷野之中去练嗓激情一下无聊的建筑生活。
立新,24岁,工头小孙的堂弟。在班队里做会计,有关经济账目之事都是他处理。
他没有个性的爱好,只是喜欢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