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看电子书。他不爱说话,很少发言,总是一个人在自己独自的房间里自我享受时空的寂寞和充实。
大斌,35岁,退伍军人,瓦匠。
他的最大爱好是写作,其次就是侃大山聊天。
他总爱和人抠掰字眼,大伙都叫他"抬杠专家"。
在和大斌的言谈中得知他曾经是志愿兵,因为和团长的闺女谈恋爱被解甲归田退伍故乡。
建筑工地的生活早起晚归车来车往,两头见星星,工作量大,时间打得紧,很少有时间去释放和发展民工朋友们的业余爱好的。
为了给工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心得的学习机会,我向工头申请了一个自由时间,每月的十五号下午早下班,给爱学习的年轻民工一个学习交流的自由空间……
作为特约记者,我有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除了体验打工生活挣一份工资养家糊口之外,深入最基层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采写真迹,咏唱真善美,揭示假恶丑,做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担当的优秀记者。
空闲的时候,走到哪都要和当地新闻媒体的同行和老师们沟通交流相互学习。
这是一个朗晴的星期三,由于村里停电无法上工班队放假一天。
吃过早饭,9点30分,我便按原计划按时去津南区咸水沽镇耀华新里路《津南报》社采访,拜访一下本报总编薛江荣老师。
《津南报》是津南区的党报,容量不大,读者群多少政府机关、村镇党支部、企事业单位、个人党员以及部分先进群众。
到了报社,令我大吃一惊。一间二层楼下普通的门市门面房,就这么一间,办公室编辑部工作人员全拥挤在小小的空间里。
我轻声小心地走进房门。谨慎而又轻轻细细地问坐在门口右侧办公桌旁一位28岁左右的清秀姑娘说:"老师,请问薛江荣老师在吗?"
"嗯,里面,那位。"这位姑娘说。
"薛老师,我是《公关时报》的特约记者楚成阳,读了咱们报社的报纸,来看看大家,并拜访一下老师您!请多关照。"我把记者证递给薛老师说。
"嗯,快请坐!请坐!"他给我让座并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递过来。
这是一位稳重慈善的总编,给我的第一印象父亲般的心切。
从谈话中得知本报社只有7位工作人员,采、编、排版、校对、印刷、发行就这么7个人。
这7个人都是精英,一个顶俩,工作质量效率都很棒。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12点。
到下班时间啦,薛老师说:"到点了,下班吧!"
其他6位整好手下的工作,给薛老师道一声好,走出了编辑部。
"成阳,中午你就不用回去了。咱俩在编辑部吃吧,我去弄点吃的。"薛老师说。
"不用!薛老师,我回去吧。"我诚恳而又感激地说。
"要!要在这儿吃!咱俩好好聊聊!你坐!你坐!我去弄吃的……"薛老师说完健步走出编辑部。
5分钟的功夫,薛老师回来了。他抱着两桶方便面,用方便袋提着四个馒头。
"就简单吃点吧,有机会我们好好聚聚。"薛老师说。
我们边吃边聊,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到报社的组建发展完善,薛老师胸有成竹口若悬河。从谈话中得知,薛老师是山西人。
和薛老师交谈,他这句话对我的启示很大,他说“报社要发展,人马最当先,人才最关键。”
薛老师信心百倍,他从侧面暗示我。让我加倍努力!一定要努力!对人要真心,听话要听音。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吃完饭,我们又聊了一阵。为不影响薛老师的休息,我措辞告别了薛老师,离开了编辑部……
拜访完薛老师之后的时间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我利用插针时间学习和创作。为《津南报》社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写稿,写民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写人生写命运写追求。
一个人干一行爱一行,青春岁月历练担当,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做好现实生活里最亮的自己。
我的文章和报道时常发表在《津南报》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一天晚饭后,我从北闸口到三道沟看望宝山叔。
到了宝山叔、银东哥、四哥、洪景叔居住的大队院。
刚一进门,洪景叔就对我急急火火大喊道:"六的(六子,我的乳名),你的报道在广播里放了,大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