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俺几个都听见了……"
广播,就是大队部拉的大喇叭,大队广播员每天早上都要转播中央新闻和天津新闻。对这帮山东民工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学习和享受。
我不奇怪,这是我的习惯了,就像他们抽烟一样,有爱好有瘾。
在天津北闸口,我把我看到和听到的人和事都记录在我的日记本里。这就是我的素材锦囊,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基础。
从那次采访《津南报》社之后,建筑班队的活就重了,没有时间外出了。我这个特约记者也是在业余完成一些采访和写作。
4月15日,我收到一位文友的来信。信中说,我们在菏泽人民广播电台做通讯员的,上边有了精神,要转正一部分。这位文友问我有啥想法?他信中强调说,转正好机会,一定要抓住!
这位文友是我读高中时的隔级同学亮子(化名),在我们菏泽市第二农技中学(今菏泽市牡丹区第二职业中专),他是84级,我是85级。
他是第二批转正,我是第三批通讯员。
好事!好事!
我就把这关于转正一事讲给了宝山叔,宝山叔又讲给了工头小孙。
转正一事是大事,是饭碗的大事。工头小孙批准了我辞工回家的请求,并兴高采烈地说:"祝你好运!成阳。"
工资照发,结工时,让宝山叔给我带回家。
第二天,也就是4月16日。我告别工友们,离开了天津北闸口……
1995年4月17日,晨,8点20分。
菏泽曹州牡丹园。
我从天津——菏泽的长途客车上下车,凝视脚下故乡的牡丹园。谷雨时节,正是旅游的大好时光。
旅客们熙熙攘攘谈笑风生,我也去凑个热闹。
我花10块钱买了门票,走进牡丹园,看到花丛中一个个牡丹仙子写生在现场绘画牡丹群芳和独蕊。
我举起相机摄下瞬间的醉美和精彩,那丹青妙笔的神姿,那牡丹盛开的娇艳,那蜜蜂辛勤的忙碌……一一收进我的镜头。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职业摄影时段走进牡丹园,与平常的游玩心绪心境不同。作为特约记者的身份走进牡丹园的确是第一次,为自己脚下的艺术路设定的第一次走访。
人生之路千万条,怎样走好,能不能走好?这是自己的事,更是团体的渴盼和期望。
人间的事,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谁能阻挡得了?
正在我忙于摄影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挤进我的耳窝。
“成阳,你也来了。”
我回头一看,果然是我的高中好友亮子(化名)。
“成阳,我给你的信收到了吗?”亮子没等我的回过神来又问道。
“嗯,亮子哥,收到了。今天,你一个人来了?没带嫂子呀?”我关心地问。
“没有。她有别的采访任务,外地了。”他一边寻找抓拍镜头一边说。
“最近还好吗?亮子哥。”我关切地问。
“就是忙!到台上干专业的就是忙。唉!对了,你转正的事啥时候去台上问问?”亮子哥关心地说。
“我想今天就捎道去电台。”我胸有成竹地说。
“那这样吧!我拍完几张特写,你坐我的车,我把你捎一程。”亮子说。
“谢谢你了!哥。”我感激地说。
“咱俩谁给谁?还用客气?”他笑笑说。
半个小时后,我坐亮子的车去电台奔去……
到了三角花园西南角,市电台门口,亮子把车停下,我下了车。
“老弟,你自个去吧,我还有别的事。再见!”亮子说。
“再见!亮子哥。”我说。
我走进电台新闻台台长办公室门口,敲门。
一个熟悉温柔慈善的女声说“请进!”
“您好!叶老师。”我诚心诚意问好说。
“成阳呀!快坐,快坐。”叶老师亲切地让座。
“咋这时候来了?成阳。你来的正好,我有事告诉你。”没等我开口问叶老师就直接问我了。
“我去天津采访体验生活去了,有事提前回来了。”我有点不自在说。
“成阳,趁现在形势好,我要办退休。退休之前,我要办几件好事。第一件就是把基层的骨干通讯员转正几个……”叶老师无意无意地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我呢?叶老师”我傻乎乎竟然不转弯直截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