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命运去论证宿命反弹,做好最亮的自我,土出一个农民作家的信仰和憧憬。
接到采访通知后,4月20日,从黄河岸边的故乡西李庄村出发,在菏泽汽车总站乘坐菏泽——滕州的长途客车。
这年的我,刚从老家搬迁到新村,因为盖房,家里手头紧,但为了心爱的文学事业,我还是筹集路费启程了。
刘浩歌的家在铁道游队影视故事基地——荷花的故乡。有一本《荷花》杂志,他就是创始人,他除了自己创作之外,还坚守最初的梦想去扶植文学新人。
来到刘浩歌的家滕州市望庄镇,已是傍晚时分。刘浩歌不在家,他妻子告诉我,他去枣庄市作协参加会议去了,不知什么时间回来。
我只好采访了他的妻子和他的助手,侧面了解了他的文学事迹。
刘浩歌,山东滕州人。民盟成员。一级作家。1975年毕业于山东滕州市第二十一中学。1975年开始创作,1976年参加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培训班学习,后一直在家乡望庄镇(现滨湖镇)坚持业余创作,1991年后历任望庄镇文化中心站站长,刘浩歌当代文学馆馆长、馆员、枣庄市第六届政协委员。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刘浩歌现任刘浩歌当代文学馆馆长、馆员、荷花文艺社社长兼总编、孔子函授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枣庄市政协委员。
在刘浩歌当代文学馆一个小时的座谈中,我从一个农民作家成长的岁月里品味到了草根文学爱好者的坚强执着。
微山湖里荷花,生活里的《荷花》文艺,《荷花》里的文学新人,都成了我岁月花儿红的点缀。
刘浩歌的妻子赠送给我当时最新的《荷花》杂志6期。
回到家之后,我把去滕州望庄的点点滴滴整理成文章寄给了我所兼职的杂志社。
微山湖采访之后,我有一种新的思索,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启示。乡土文学的发展理念和时代空气相融,乡土文学的繁荣芬芳和地域风貌密切关联。
分析作家刘浩歌的杂志经营和对文学新人的扶植,我明白了一个新道理,物质金钱和文化奉献合唱才有了新文学,不知您是不是和我共鸣?说与不说都有生活故事缩影,这是我从多家自发成长的文学团体总结得来的精品理论。
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为文学而行走,乡土是我的根!从黄河出发,远走有植物和动物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乡土文学观。
我从网络上看到一位记者韩艳采写发表在《神州杂志》上并在中原作家网晾晒的关于刘浩歌乡土文学之路的文章,现借鉴赏析如下——
●刘浩歌:从农民到作家,永远扛起乡土文学创作大旗
在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个执著痴迷的追求者,他把对故土的眷恋、对乡亲们的厚爱凝于笔端,无怨无悔地讴歌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就是扛鼎乡土文学创作大旗的山东作家刘浩歌。
●微山湖畔“荷花”开
关于刘浩歌的乡土文学作品,人们有着较多的阅读愉悦和艺术感受,然而更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他在面对生活窘况时,不但能坚持文学创作,而且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放到发现、培养农村文学新人和推动乡土文学的事业上。
1986年10月,刘浩歌倡导成立了荷花文艺社,并担任社长,集合起一批乡土文学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共同探索、耕耘。滕州市和微山湖周边几个县市的文学青年纷纷带着习作赶来求教。在许多日夜里,刘浩歌和他们交朋友,谈文学,帮助他们修改作品,还多次到家乡的中小学作报告,鼓励青年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勇闯文学殿堂,把一些较为成熟的作品收入他主编的《新星》丛书和作家文库丛书。
为了编辑修改会员们的作品,刘浩歌曾多日熬夜,竟致累的病倒住院。亲友们心疼地劝他:“你这么累这么苦为了什么?”刘浩歌笑了笑:“为了让咱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学走向全国!”
为了家乡的学子成才,刘浩歌先后被18所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在北京、山东、吉林、河南、黑龙江、湖南等省市作自学成才报告和文学创作讲座300多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题词称赞他是:“人民作家,光耀乡土”。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马烽称赞刘浩歌:“荷花文艺社的路子正,无愧为农民的乡土文学社团”。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罗扬题词:“寓教于乐,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