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经营着“微山湖文学”这片热土,刘浩歌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新的历史时期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刘浩歌说:“文学与世俗,与功利无关,文学需要净土和沉静写作的韧性。我致力于乡土文学挖掘,把那些像深藏的地下水一样滋养一方百姓的边缘文化与生活,鲜活地表现出来。”
刘浩歌不只是一个作家,他的眼光不只盯着文学,与其有关的诗书画,他都在经营,他能够把这些相关东西融合为一体。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刘浩歌当代文学馆”,使文学有了载体。刘浩歌虽已年过半百,但其拥抱乡土文学的热情更炽,期望乡土文学的旗帜更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微山湖畔坚实丰厚的生活泥土就像那接天的莲叶,养育和催发出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学之花!
好的文字就如同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就像五谷杂粮的种子,深埋于人心温暖的大地。就如刘浩歌在《阳光下的乡土地》中写道:“但愿,我的作品就像娘的手一样,是那乡村的沃土,只要一场雪就会变得丰姿光洁。”祝愿笔耕不辍的刘浩歌和他的父老乡亲一样,低伏身躯,从泥土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青枝绿叶的庄稼和文字。
●刘浩歌建树乡土绿洲
刘浩歌,1954年12月23日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望庄村。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荷花文艺社社长兼总编。著有《刘浩歌乡土文学选》《刘浩歌通俗文学选》《刘浩歌散文集》《刘浩歌书信集》《我从微山湖来》等长中短篇作品集25部、计600万余字。
1990年,《刘浩歌乡土文学选》荣获山东省滕州市政府“龙泉塔文艺创作”一等奖。1995年,《刘浩歌散文集》荣获文化部“全国爱国主义征文优秀作品奖”,滕州市委“二五”战略精品一等奖,滕州市政府第二届“龙泉塔文艺创作一等奖”。1998年,《刘浩歌作品自选集》荣获中国作协《文艺报》,全国文艺创作优秀作品一等奖。2000年,《土生土长》荣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作协《文艺报》“全国文艺创作研讨会文艺作品集类”二等奖、“伯乐”荣誉奖。2001年《荷花四季》荣获中央电视台、《十月》杂志社“全国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集。2011年《岁月如歌》收入的《海兴三景》荣获大众文学学会的《散文选刊》“大美天下全国首届旅游散文”一等奖。2010年,荣获"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通读这篇纪实报道的文章,剖析解读收获一下几点收益:
一个人,尤其是农民作家,这类人成长的心声沉淀。
一、天才酝酿,奋发图强。
二、人脉奖赏,贵人相助。
三、夫妻恩爱,相互理解。
四、群众拥护,举手之劳。
五、新人奉献,有求必应。
六、众人拾柴火焰高,众筹资金事业红。
土出才气这是上天和人缘的高度奖赏,从有成就的人才身上,我看到了这6条生活闪光点。
微山湖采访之后,我有新的发现,单靠一个人拼命三郎似的努力不可能成就大事,也许会因为命运而落魄街头,也许会因为坚持而功成名就。造化捉弄人,就看你为人处世的现实能力了。
北漂的路上,我有我的个性选择,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有舍有得乐于奉献基层。从泥土脚下收割自己的庄稼,大豆玉米花生小麦都是我的生活食粮。
现实生活风雨中,因一次打击不再和小人赖人争执,不再与名人大家攀比,我是黄河的儿子,我有我的生活圈和事业市场,诗歌泥土芳香咏唱最基层的劳动,这就是土作家的我,坚守最初的梦想,一路前行在北漂的路上。
我在《荷花》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我曾加入了荷花文艺社,作为乡土作家的一员,我富有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精神,我拥有了红荷与蜻蜓的融情,昨天的付出有汗水,今天的收获有莲藕。当下,在自媒体家族中历练着耕耘着,我很充实温馨和幸福……
微山湖采访的故事,终生收益,在我的文学故乡,我用心血歌唱火热的生活,感谢生活中的人脉和善事,才有了我可爱的乡土,我在新年寄语中这样写到:《把你的名字写进我的日记》,感谢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和我相关的人和事都是我乡土文学的正能量——
●把你的名字写进我的日记
——中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