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快凉掉的馄饨。
谁也没有注意到,旁边桌子上花白胡须的阿拉伯老头把两个人的对话一字不落的全听在了耳里。
听到刘南熟悉的声音,伪装成老头的刘东这才想起上次去看刘老爷子时听说了刘南出国作了驻外记者,地点正是在伊拉克。
过后他就把这件事忘了,怎么也没有想到竟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遇到刘南。看来这前大姨姐也是个豪爽之人,竟敢一个人孤身前往战区。
反正自己也是要去巴士拉,暗中保护刘南,当回护花使者的事情责无旁贷,所以在前大姨姐两人吃完早餐后刘东随意地跟在两人身后。
伊拉克前一阶段虽然在打仗,但国内的客运巴士并没有停运,尤其巴士拉是国内的第二大城市,更是毗邻波斯湾的重要城市,与首都巴格达的贸易往来一刻都没有中断。
虽然两座城市之间原来有火车通行,但在战争期间,联军为了切断巴格达通往战区的补给线,早就把铁路线炸毁了。反倒是公路,修修补补的还能通车。
刘东——现在应该说是“阿拉伯老人”——低头混入清晨逐渐热闹的街道,慢慢的尾随着刘南。
不远处,一队共和国卫队的士兵正在设卡检查过往行人,想必是哈布拉他们早已上报。但他们只是扫了一眼这个颤巍巍的老头,便不耐烦地挥手让他通过。
,!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冷光,随即又恢复成呆滞无神的样子,继续拖着步子,缓缓向前走去。
刘南匆匆回到记者站,简单收拾了行李。同事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叮嘱她路上小心,有人塞给她几瓶水和几块干粮,有人坚持要她带上防身的匕首。她勉强笑着应下,心里却绷着一根弦。
"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情况不妙赶紧回来。"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里满是忧虑,巴士拉还有两名男记者,派一个女同志去也是工作需要。
“放心吧主任,我机灵着呢”,刘南笑着说道。
她拎着行李跳上站里那辆破旧的吉普车,车子颠簸着驶向巴士站。
巴士站比她想象的还要混乱。人群推搡着,叫嚷声、揽客声混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和汽油的味道。
几辆漆皮剥落的大巴歪歪斜斜地停着,车顶上捆着乱七八糟的行李和货物。穿长袍的妇女抱着孩子,面色焦灼的男人拼命往前挤,还有几个士兵模样的人端着枪,懒洋洋地维持着秩序。
刘南护着行李,艰难地往自己要搭乘的那辆巴士挪动。就在她快要踏上车门台阶时,突然撞上了一个佝偻的身影。那是个裹着旧头巾的阿拉伯老人,被她一撞,踉跄着就要摔倒。
“对不起”她慌忙伸手扶住老人的手臂。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她读不懂的情绪,有些皱纹的脸上却露出一个温和的笑,用带着浓重口音的阿拉伯语说:"没关系,孩子。"
喜欢他从硝烟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