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眼看着秋日已经要过完迎来冬天了,树上枯黄的枝叶也都掉完了,打扫的下人们也总算可以清闲一段时日。
自赫连夕月中毒一事过去也有月余,不知是不是自赫连煊大婚之后大家都过得精神紧绷的缘故,整个王府这段时间也算是各司其职,相安无事平静的过了一段好日子。
“王爷,皇上下旨命您今晚就收拾行装赶赴边关!”
说话的是北昌,在王府是赫连煊的贴身侍卫,在战场是赫连煊的副将,之前边关动荡,赫连煊为了不连累百姓才派了他前去守着,前些天才刚赶回来。
“皇上再三为难王府,这段时间本王才没有理会匈奴人的抢夺,如今想来,还是苦了百姓了。”赫连煊语气带着无奈,神色严肃。
北昌安慰:“皇上屡次为难,再三动摇军心,若不这么做,万一引发内乱,百姓们只会比现在苦得更多。”
赫连家族历经三代起起伏伏,无论是在王府还是军营之中老人新人之间的争论就没有间断过,要不是王爷手段狠辣做事果决待人待事都只顾全大局,恐怕今日的王府早就没了如今的团结。
但是人多的地方总会有争执,时间一长也会有分歧,皇上屡次让赫连煊难做,忠于摄政王的人肯定是怒火中烧的替自家王爷抱不平的,其实谁都看得出,赫连家从来就不曾有过叛国叛君的想法,要是想的话,早就如此这般做了。
但,帝王之所以是王,肯定是容不了二虎的。
三代之中,要论明事理,赫连煊绝对是第一,他清楚的知道,王府如此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莫说皇上的为难,就连赫连煊自己早就有了想要削弱王府的权威了,所以赫连煊此前才任由南宫诗清在王府胡作非为,以此试探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奈何赫连煊是没有那般野心,但不代表赫连军队里也没有人动过心思,他们之中某些人跟着王爷出生入死早已亲如一家人,有了想要篡位的想法也不是为了自身,都是因为看不了王爷受着窝囊气,又深知赫连家的祖训,所以想替王爷造反然后再推举王爷上位。
这想法也不天真了,赫连军人数众多,除去王爷亲管的总兵20万,旗下地方兵总数有着30万,这也就是为什么皇室如此忌惮的缘故,王爷军队的人数已经远超了皇上的中央兵,这规模早已大的吓人。
其实在老王爷那代的时候,赫连军并没有被分散,也是老王爷怕赫连家权势过大功高盖主,所以才将部队分出来一部分,将他们分散到了南国各地当地方兵驻守边境安危,老王爷这一举动才稍微让皇上心安,这才给王府挣得了好些年的太平!
南国江山动荡,除去皇室内部争斗外,边境蛮人也是几次发动战乱,实在是除了赫连煊外,南国再无人能战无不胜的凯旋了,一直到今时今日,对于摄政王皇上一直都从未真正的伤过王府根本,确实也是皇上还需要摄政王的战神之名威慑边境小国,再则也是忌惮赫连军那几十万地方兵,离得远有好处也有坏处,赫连煊倒了他们万一和边境勾结造反的话,那南国江山岌岌可危啊!
所以,皇上对赫连煊是杀又杀不得,心里又实在是恨毒了,就只能从赫连军内部下手,几次三番挑拨各领兵和王爷之间的关系无果,又开始挑拨各领兵之间的矛盾,若不是王爷及时发现并下了军令,估计现在地方兵恐怕都要打起来了。
皇上本想看赫连军内乱,可殊不知,地方兵一旦打起来,边境无人可守,虽然对皇室毫无影响,但终究是苦了百姓!
“你先去收拾行装,只带五万将士就可,本王不在时,务必保护王府!”赫连煊眼睛深邃,只要是不眨眼的看着某个地方,就很容易让人陷进那双氤氲的水汽中。
赫连一家武将,武将虽然常年打打杀杀,但也最是重情,要说最能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的,非武将莫属了!
“宫里给您传旨后,又给王妃传了口谕。”北昌吞吞吐吐,说话的时候一直观察着赫连煊的反应。在他心里王爷是属于战场的、是属于家族的、是属于百姓的、是属于天下的、是属于将士们的、是属于他自己的,就是不能是属于一个女人的!
果然,赫连煊神情微变,欲言又止。
北昌皱起眉,极其不乐意的说:“王妃待会儿便要进宫,她派人来传话,说是在景苑等您。”
“何时说的?”赫连煊眼神非常不友好的看着北昌,语气里的责怪显而易见。
“半个时辰前。”北昌怂了。
赫连煊不再理会北昌,神色极其匆忙的往景苑赶去,留下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