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能得到各路诸侯的盛情款待呢?除了因为刘备及关张的勇武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信义著于四海”。
当初,刘备在许都之时,曹操为什么要与刘备“出则同舆,入则同席”呢?除了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且有关张这两个万人敌之外,还有刘备的贤名可以帮他安定人心,尤其是安定徐州、豫州的人心。毕竟,徐州跟曹老板可是有屠城之恨。
而刘昭如果能和刘备一样名满天下,那最后岂不是和刘备入川时一样,带路党纷纷来投?
而传播刘备信义和仁德之名的人是普通百姓吗?是的,但也不全是,甚至,百姓的口口相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士人,毕竟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和解释权掌握在这群人的手里。
北海相孔融,对,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若非他曾经大力宣扬刘备的贤德和仁义,刘备的名声应当不会那么大。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刘昭便开口问道:“伯苗,听闻郡守庞羲好结交士人,不知在他府上可会举办诗会?”
“不错,郡守好士,这是事实。吾也是他府上的宾客,但我既已决心效忠公子,自当前去请辞这宾客之位。至于诗会,也是常有的。而且这寒冬腊月,又正值年终岁尾,参加诗会的士人还更多一些。三日之后,在郡守府上便有一场诗会。”邓芝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闻言,刘昭大喜,说道:“伯苗不要介怀,你留在郡守府当宾客,才能更好的帮我啊!三日之后的诗会,我与你同去!”
邓芝愣住了,心想:“公子的笔迹我也看过,写的字只能说能看,甚至偶尔还会漏掉一些笔画,难道这样也能作诗?”
刘昭并不知道邓芝是如何想的,自顾自的回屋睡觉了。
刘昭没有刘备的剑术,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慢慢积累贤名。但是,来自后世的他却能够以诗文扬名!多谢刘皇叔给的灵感!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过,刘昭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诗会上一展才华了。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这准备出发的清晨,当刘昭睁开朦胧的睡眼之时,却发现窗外已是飞雪漫天。当然,这益州的雪自然不比北方,雪量要小一些,也没有那般寒风呼啸。
因路有积雪,所以,车马慢了一些。刘昭不时向外张望,却能看到有人在街边乞讨,衣不遮体。刘昭一时不忍,吩咐车夫给了他们一些铜钱。
等到邓芝和刘昭进入郡守府时,这会儿客的前厅之上已是酒香四溢,高朋满座。
“伯苗,来迟也!”看到邓芝进来,坐于主位的郡守庞羲,大笑道。庞羲,看起来十分慈祥,平易近人,但却不乏武人的豪爽。
邓芝拱手道:“郡守见谅,在下愿自罚三杯!”
而当庞羲看到邓芝身后的刘昭之后,眼神竟然有些恍惚,他觉得很想一个人,但一时间却又想不起来。
“伯苗,身后为何人?”庞羲问道。
“此子乃是在下前几日收的一名学生。”邓芝按照刘昭嘱托他的话回答道。
闻言,庞羲也不再多想,便示意邓芝入座了。刘昭则紧跟在邓芝身后。
“诸位,今日突遇大雪,今日诗会,不若就以雪为题可好?”庞羲朗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