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唐纵横录之力挽狂澜 > 第24章 翰林院阁

第24章 翰林院阁

古人还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书中的记载只能靠想象,名山大川,天涯海角,若不能亲眼所见,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况且青楼花酒虽然其乐融融,但毕竟也是镜花水月,无法长久啊。

这日,易林又开始在藏书阁翻箱倒柜地找他的那本《航海图志》,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书。虽然坊间关于这本书的信息都是些传说,但易林坚信这本书是存在的,而且很可能便放在这藏书阁中。当年唐太宗下令由翰林院主导,收集天下奇书孤本,放于藏书阁中,而且家中有古籍并主动捐赠者,最高可赏赐千金。

原本易林认为,《航海图志》到底在不在藏书阁,进去一找便知,但他完全低估了藏书阁之大。藏书阁共有阁楼七座,阁楼之间底层相互连通,通道两旁的石柱安放有长明灯,常年灯火摇曳,不分昼夜,石柱与石柱之间的墙上挂诸子百家画像,栩栩如生,一看便是出自名家之笔。

七座阁楼,高低相依,最高的主楼高达七层,像一座巨大的琉璃宝塔,副楼都是两层高,在主楼四周相拥,其中,主楼是藏书,副楼是放一些奏折卷宗之类的官方文书资料。

藏书阁主楼,每层方圆百米之宽,其中底层达五米之高,每一层以楼梯口为起点,分隔成多个区域,纵横交错摆满了巨大书架,所有书架都是由底及顶,布局犹如一个巨大的八卦迷宫。除了数不清的书架,还有好几个区域被划分为储藏室,摆放着许多杂物与箱子,箱子里各种当年收集回来的旧书残籍,至今无人修葺。

藏书阁的中央位置,有圆形空间,由底层直通阁顶,是为虚空。两根由铁水浇注而成的参天巨柱,从地底上升直穿七层楼,抵住屋顶,就像太极的阴阳双眼。而底层在阴阳柱之间的中心位置建设有一个池子,名为藏龙池。藏龙池高两米,宽五米,两面放的不是清水而是墨水,常年散发书墨清香,故又称墨池。当年为了制作这一整池难以凝固的墨水,可是动用了长安城里所有的颜料作坊,日夜赶工,十天十夜才完成。

藏书阁大到让易林瞠目结舌,藏书之多也让易林既兴奋又绝望,想要从中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无从下手。底下三层倒还好,放的都是些常用的书籍,查阅的人稍微多一些,分类索引编号也都非常准确,找起书来也很准确方便。四层以上,就完全乱了章法,放进去的书籍五花八门,难以分类,甚至有些用各种不知是什么文字符号写的书,压根无人能动,只能是那个书架有空位就随意摆放进去。

另外,还有很多残缺古籍、不知名的野老遗书,也都是胡乱摆放,压根没有规律可言,更没有人去修葺,估计这些书放进去之后,就从来没有人再来看过。易林心想,这要是一本一本地找,得找到何年何月啊!

翰林院藏书阁的编撰侍郎应该是整个朝野之中最无关紧要最闲散的职位了,就连御厨里的厨子听了都要摇头,说什么前途尽毁。若是能当翰林院里的学士,听起来至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但藏书阁的编撰侍郎却是说出去都让人嗤之以鼻。

藏书阁虽然大,但除去一些不识字只懂打杂的小童太监,正儿八经任职的只有不到五人,其中有两人还是挂职的,其实本人早安经告老还乡了,只是一直没有除名罢了。目前与梁羽同届被安排当编撰侍郎的还有一个叫李思的书生,此次科举刚好上榜,三省六部的其他职位已经安排满,所以就只能扔到藏书阁来了。

在易林和李思之上的还有一个老翰林学士,听说他当年是和李太白一同贬至藏书阁的,平日里甚少与人言语,只顾埋头工作,不是在修葺古籍,就是在编撰史书。李太白擅自离开翰林院,不知所踪之后,这位老学士更是不招人待见,在藏书阁里形影单只,踽踽独行。

如今老学士已经年过花甲,满头白发,时常在藏书阁的角落里蹒跚而行,喃喃自语,似疯似癫。他时而独坐窗前,时而闭眼静思,时而仰天长啸,时而低头悲鸣。若不是因为他曾是当今皇帝的老师,估计早就被赶出翰林院了。

易林和李思好几次向他打招呼,他都置之不理,只是微微睁开眼,然后扬了扬手,示意两人离开,该干嘛干嘛去,不要打搅他思考。

其他人都以为这位老学士是因为年纪大了,得了失心疯,所以才会疯言疯语,只有易林觉得他话语中条理清晰,并不像是胡言乱语。

此时老者在巨大的书架跟前盘膝而坐,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像一尊活佛。

有一次易林好奇这位老学士每天到底都在想些什么东西,于是问道:“老先生,你每天除了看书便是闭眼静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