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成绩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
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
不过,郭老后来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
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
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
像郭老这棵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
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而吴晗则得0分,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
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
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多么鲜活、多么典型的事例啊!
这让我想到了沈从文当年以小学毕业的身份被胡适聘为西南联大教授的事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我的心声,我相信也是你的心声。
“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
朱清时说,“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
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
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完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扼杀了一遍。
等到大学毕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创新。”
朱清时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师的培养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
现行的高考制度要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思路他提出:一方面,不能轻易废除考试。
因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还是必要的。
它仍然是社会上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而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一槌定终生”的考试方法。
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成统考。
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
然后高校招生时既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成绩。
又依据学生的平时各科成绩(包括音、体、美和其它高考没有的学科)决定是否录取。
开始试行时平时成绩占比重少些,待有经验和制度完善后再逐步增大平时成绩占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