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抓住机会成为嫡系、连升几级的最好机会,都说选老板比选项目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Ray说:“我们商讨后决定,这次技术团队要反常规,为了适应整个团队接下来的快速迭代,不会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划分小组。我们会尝试只拆分前后端,随着团队发展,再根据不同的业务指标拆分小组。每个人都是owner,都需要熟悉整个链路。”
在成熟的大公司里,技术团队一般会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配备相应的后端、前端、客户端开发。比如做电商业务,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团队来负责注册、登录、下单、支付等每一个环节。这样做职责分工明确,但也会导致不同的业务部门不熟悉对方的产品,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劲耕,忽略了整体产品的体验。
Ray提出的组织形式,等于逼着所有人要了解所有事,每一个产品、每一个流程都必须了解,不能只当某块业务场景的螺丝钉,给啥干啥。这对团队整体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算是一种变相的筛选。
大会最后,谢知行郑重宣布:“我们的项目名称,经过大家的几轮投票,最终定为——”
他切了张PPT,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
下面大家一阵大笑,问道,谢总,我们这是学马斯克吗?他们是X,我们是无穷符号。
谢知行也笑了说:“∞,拉丁文infinitas,英文infinity,意味着没有边界,无限可能。”
对于研发团队来说,接下来的重头任务,就是快速上线手机App和网页,配合测试市场反应。
因此会后,Celine第一时间找到阮天晴:“我需要一个新方案。”
她把产品文档分享给阮天晴,然后定了个deadline:“今天下班前把核心用户行为路径的线框图初稿给我,行吗?我们一起过一遍。”
阮天晴瞳孔一震。
目前整个设计团队还只有阮天晴这个通过Celine介绍来的“关系户”,和另一个刚工作了一年半、从公司其他团队转组过来的小姑娘季桐。
两个人,一天不到,要画出整个用户流程的线框图。
阮天晴和季桐对着Celine给的概念性的产品文档面面相觑。
季桐茫然问:“天晴姐,我们现在怎么办?”
阮天晴苦笑:“我也不知道。”
早上刚见到季桐,他叫她“晴姐”。阮天晴当时听到这个称呼愣了足足三秒。
以前她一直是组里最小的那个,中国人叫她“天晴”,后来组里来了个比她小的实习生,是个外国人,叫她“tian-ching”,所以她还是第一次被惯上了“姐”这个称呼。
阮天晴吓得倒退半步,连连摆手说别别别,不用这么客气的。季桐十分为难地琢磨了半天,在前面加了个“天”,算是亲切了一点。
但是,拥有“姐”的称呼,并不意味着真正成为了“姐”——面对Celine抛下来的过于开放的问题,她还是一脸懵,心里直打鼓。
季桐说:“我以前的设计稿都是直接用的资源库里的素材,从来没有第一次自己从零开始设计过……”
阮天晴心里拔凉拔凉的:“谁说不是呢。”
成熟的互联网公司通常都会由高级设计师规范好了所有的设计素材库,大到各种交互原型、模板、预设,比如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长按可以触发怎样的新页面,页面与页面之间如何跳转过度,小到用户界面上的组件,比如按钮、字体、图标的风格和大小,都会根据不同场景提供预先设置好的很多种不同样式,连能用的颜色,都是预先定好的,来充分保证整个App风格的连贯和一致。
而阮天晴曾经的工作,就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在过去已有的页面上扒拉扒拉找到用户流程和概念差不多的,把预先设定好的组件都拖到它们可以在的地方,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当UI组件的搬运工。真正需要用到创意性设计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螺丝钉当久了,就会卡在一个思维框架和能力陷阱里,忘记自己真正的能力是什么。
季桐殷殷期待的目光熄灭了一点,阮天晴硬着头皮说:“这样,我们一起,拆分一下整个用户流程,然后先画个初稿出来。”
面对这句模糊不清的话,季桐弱弱问:“用户流程有哪些?我要负责哪些?”
阮天晴打开了几个美国主流购物App,包括爱逊,和她曾经做过的SnapSho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