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含青在搬到贾府住的次日,买了座新宅子。
宅子的原主人,是一位五品京官。
整座宅子,有三进五院两楼两花园,家私齐备。
林家人口简单,即使林含青中了进士,要在京城结婚生子,这里也足够了。
不过,林含青还是决定在贾府住段时间,再搬到新宅。
贾母看出林含青不想住在贾家,知他是年轻人,不喜欢受人拘束。
贾母又命贾政贾琏尽量不要打搅林含青,由他自出自入。
林含青却谨守子侄之礼,事无巨细,都向贾赦贾政请教;又严格遵守做客礼仪,非请不进二门。
这样一来,贾政对林含青更加喜爱,恨不得立即把女儿许配给他。
又因林含青没有父母和叔伯,外祖父和舅舅在千里之外,他的婚姻大事,他自己就能做主。
贾政想请人做媒,又觉得女方上赶着男方,如果婚事成了,是美谈一桩;如果不成,那就有些尴尬了。
想来想去,想起表弟保龄侯史鼐,既是林含青的表叔,又曾师从他外祖父,他来做这个媒人,再好不过。
转眼便到了三月初一,王夫人生日。
李纨、凤姐、宝玉、黛玉、探春、惜春、贾环、贾琮、贾兰,给王夫人拜过寿后,各自散去。
各人皆有送礼,和往年一样;王子腾和薛姨妈处,也是一样。
林含青也备了四色礼物。
荣国府整个早上,都在等宫里的赏赐。
直到午时过后,元春的赏赐才到。
礼单上只有:两匹大红蟒缎、四匹青色锦缎、四匹杂色宫纱、四匹杂色绸绫。
此外,再无他物。
小太监送完东西便走,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王夫人无精打采,整个酒席上,一句话也没有说。
谁知,当日下午,那来传东西的小太监,又回来了。
他对贾琏道:“娘娘还有封信给这边太太,我方才忘记给了。”
贾琏忙向他要信。
小太监道:“我方才去给夏爷爷买东西,不小心遗落在那古董店里了。
哎,夏爷爷看中一个唐朝的花樽,还差一千二百两银子。
我还是先回宫里拿了钱,再去古董店吧。”
贾琏明白他是要钱的意思,索性把他推给王夫人。
王夫人听说后,拿了一千二百两银子,方才拿到元春的信。
元春在信中,劝贾赦贾政勤谨事君;还说,荣国府正月间“纵奴毁庵”之举,性质恶劣,不能再犯。
最后,提到宝玉的亲事,元春说:“宝玉无心科举,既有金玉良缘之说,宝钗便是佳配。”
有了元春的话,王夫人底气十足。
当晚,众姐妹请过晚安后,王夫人还未走。
贾母知她有话说,笑呵呵地说道:
“你是今日的寿星。论理,你今日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不好意思驳你。
若是驳了寿星,岂不是嫌命长?
我这辈子没生个好儿子,没娶个好媳妇,是个福薄、禄薄之人。
若是连‘寿’也薄了,岂不成了‘三无老人’?”
王夫人见贾母紧咬她“不孝”,心中又愧又气,不敢还一言。
贾母心里恨得不行,脸上却依旧笑容满面。
见王夫人局促不安,贾母道:
“你既是寿星,寿星大过天。你有什么事,就说吧。”
王夫人松口气,笑道:“宝玉如今年纪大了,已知人事了。
从前,看他与林姑娘相厚,以为他喜欢林姑娘。
谁知,竟是我们看错了!他喜欢的是宝丫头呢。
也是,宝丫头生得丰美,比他大几岁,事事让着他;
林姑娘小他两岁,两人处处争锋相对。
这样一来,他自然更喜欢懂事的宝丫头。
说起来,他就是小孩子性格,谁对他好,他就跟谁好。”
贾母笑呵呵地听着,既不反驳,也不回应。
王夫人接着道:“宝玉那日,不知喝了多少酒,以至做下错事。
我想着,宝玉和宝钗,一个有‘金锁’,一个有玉,正合那‘金玉良缘’之说。
两人又是两姨表姐弟,亲上加亲,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老太太认为如何?”
贾母听了,笑道:“你既这样想,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