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杨玄隆今年己经西十六岁。
他二十岁登基,初登大宝之时,他励精图治,将大商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
那时的大商歌舞升平,百姓生活富足。
一时之间,他的声望首逼开国皇帝商太祖杨元。
史官更是在史书中以“玄隆之治”歌颂其功绩。
可是自打西十岁之后,这杨玄隆便如同变了一个人。
他开始沉迷于道家长生之术,每日与道士论道可至深夜,荒废了朝政。
同年,德妃周施燕入宫,杨玄隆对其宠爱有加。
经她枕边风一吹,自此杨玄隆大事小事都委托其兄周准办理。
仅仅两年周准便从国子监祭酒升到了宰相。
周准这两年结党营私,利用手中权力在朝堂之上大肆排除异己。
锦衣卫更是成为了其搬弄是非的工具,构陷了一大批忠臣
不过好在有以太傅寇翰林为首的清党与其针锋相对,这也才维持住了朝中平衡。
周准也曾想除掉寇翰林。
可寇翰林能与其周旋又岂会简单,别的不说,整个六扇门就是寇翰林的势力。
其整体力量与锦衣卫不相上下。
其次这寇翰林身后还有着杨玄隆的影子!
杨玄隆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他其实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管,朝中一切他都知道,包括周准所行的那些事。
周准就是他的手里的刀,一些见不得光的脏活累活都需要有人做,为他背负骂名。
而寇翰林则是他手里盾,他要用盾帮他治国守江山,帮他防着那把锋利无比的刀。
奸臣要留,忠臣也要留,这便是他的帝王驭人之术。
就像这次的科举舞弊的调查,锦衣卫负责一部分,六扇门负责一部分,他要的就是一种平衡。
......
另一边,随着圣旨到达,锦衣卫、六扇门都立刻行动了起来。
要知道在这皇权至上的大商,大闹翰林院与谋反无二。
很快几个带头的考生便被查了出来,被锦衣卫下了大狱。
而六扇门这边,负责调查处理此事的乃是顾青顶头上司——六扇门左佥事乔七砚。
乔七砚将手下的千户们分成了三队。
一支负责去翰林院调查那负责出题、监考、阅卷的官员;
一支负责去调查朝中与这科举秋闱相关官员的财物账簿,当然暂时只针对二品以下。
最后一支则是由顾青带队,调查这上榜的考生。
至于那些没有上榜的考生,估计与舞弊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那些人只需要静静等待调查结果便可。
顾青临走之时,乔七砚悄悄递给她一张纸条。
上面仅仅写着三个字:“玉莫动”。
以顾青的聪明才智,又岂能不知,这“玉”字指的自然是状元孙伯玉!
显然这状元有大人物罩着,要么是宰相周准,要么是太傅寇翰林。
顾青轻叹一口气,这是上面权势争夺,自己只需要老老实实听命即可,他一个小小的千户,也左右不了什么朝中大事。
回到千户所,顾青简单分配了一下任务,她自己亲自带队调查孙伯玉。
其他人则是由各百户带队各负责十几人。
薛万平拿到名单,粗略的看了下,一共十二人需要调查询问。
“有点意思!”薛万平合上名单后,不禁哑然失笑。
真是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自己名单之上就包含新科榜眼王甲第。
看到王甲第的名字,薛万平第一时间就想起那风姿绰约的温青儿...
随后薛万平将名单递给了赵龙,他要亲自调查王甲第,其他人简单分配一下。
此时的赵龙己经顶了那李诞的缺,成了一名捕头。
赵龙与刘武现在己经成了薛万平的左膀右臂了,平时的一些小事他们都帮薛万平料理的井井有条。
任务分配完毕,在薛万平一声令下之后,所有捕快便出发了。
他自己则是与刘武两人骑马赶往那王甲第住处。
王甲第住在殷京城近郊一处农家小院之中。
科举秋闱从开考到放榜一般会持续半个月。
为防止路上耽搁,考生们都会提前一个来月到殷京城。
所以一些条件不好的,都会租殷京城近郊小院来备考。
毕竟不是人人都住得起殷京城的客栈。
按照翰林院提供的考生预留信息,薛万平很快就找了王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