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娘家人来了,林顺荣打了一辆牛车上,上面有几大捆柴火。
林婉玉看见柴火,笑道:“你们送礼的方式还真挺特别的。”
郭惠兰说:“在火车站这边,找柴可不方便,所以我们空了就去山上砍了一些回来。”
“以后不用砍了,我打算烧煤,这样方便些。”林婉玉说。
罗红英撇嘴:“烧煤不得花钱吗?你一天就知道花钱,也不懂得省一省。”
“烧煤省事,又不占地方。你看我屋子能装得下多少柴?”林婉玉对她说。
林顺荣和林文忠把柴火卸下来,摆在屋檐下。莫春燕和郭惠兰去厨房做午饭,侄子侄女带着林婉华和秦芸,在附近的空地上玩。林婉玉给了一块钱,让他们去附近的小商店买零嘴。
于凤仙同罗红英打招呼:“亲家,你们来了。”
罗红英端来一张凳子,坐在另一边跟她说:“凤仙,在这儿住得惯吗?”
于凤仙笑了笑:“刚来,还没惯。”
罗红英看她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凭什么啊?她一个眼睛不好使的婆婆,凭什么要让守寡的儿媳妇赡养?她的儿子又不是全死了。
她拍了拍于凤仙的手臂,阴阳怪气地说:“凤仙啊,你真是好福气呢。”
于凤仙哪听不出来她的语气,顿了顿说:“你比我更有福气。”
罗红英哼笑:“我算个什么福气?婉华现在二十岁了,智商就跟那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以后我和老林死了,不知道有没有人管她。”
“会有人管的。”于凤仙说。
林顺荣带了两只杀好的鸭子来,午饭的主菜就是酸笋焖鸭子,再加上鱼干炖豆腐,青椒炒猪肝,炸花生米和两个素菜,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凳子都不够,小孩子们夹了菜到外面屋檐下坐。
吃完饭,一群人围坐着聊天,于凤仙突然说:“红英,要不你过来帮一帮婉玉吧。”
所有人目光都转到她身上。林婉玉问:“怎么了?”
于凤仙说:“我眼睛不好,看什么都是模糊的,搬到这里来,不熟悉环境,帮不上她什么忙,可能连秦芸都看不好。”
罗红英沉默,看向丈夫和儿子儿媳妇们。
林文勇首先表态:“那不行,婉华需要人照顾,我们平常都下地干活,两个媳妇空了也出去换米粉,得我妈在家里操持家务。”
林顺荣卷着烟丝抽起来:“婉玉又没嫌弃你,我们家什么话也不说,你怎么自己又这样想呢?”
“我真是不中用了。”于凤仙说着鼻头一酸,低头拿手擦眼泪。
莫春燕说:“凤仙婶,把我妈叫来了,你怎么办?要是让你回宝塔村,那别人怎么看婉玉?人家戳她脊梁骨的。再一个,我妈能来,可是婉玉一个人挣钱四个人花,她也很累。”
林婉玉问她:“你是怕看不住秦芸吗?真怕看不住的话,就让她回石桥村住一阵子吧。”
郭惠兰眯起眼睛说:“让她回石桥,你舍得吗?孩子还得跟着妈妈,不然有点可怜。”
“这儿每天火车来来往往,孩子小玩心重,万一看不住往站台上跑,也确实危险。你们要能看的话,就让她回去一阵子,等我这边顺手了再接过来。”林婉玉看着他们一家子。
莫春燕和郭惠兰没表态,她们白天也要出去的。多一个孩子,辛苦的还是罗红英。
罗红英不是很情愿,家里四个孙子,还有一个智力不全的小女儿,还有家务活儿,够她忙的。不过她还是勉强地应下:“那就让她先去石桥住一阵子,要是不习惯了再把她送回来。”
林婉玉同意:“行,先去住一阵子。”
于凤仙在一旁难过地说:“我是真没用。”
林婉玉不再劝她,有些事情得她自己想清楚。
又聊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罗红英他们就要回去。林婉玉让他们装上米粉,再收拾了秦芸的衣服,让她去石桥。
秦芸这孩子很乖,她牵着林晓晨的手,抬头对林婉玉说:“妈妈,我知道你工作忙,不是不要我。我去外婆家会乖乖听话的。”
林婉玉听得心软软的,把她的额头抵在自己额头上,说道:“我很快就去接你回来的。”
罗红英过来牵她的手:“我们芸芸是最乖的了。”
林婉玉把他们送到路口,等人转弯不见了才回去。回到家里,她装上两袋干米粉,骑着车子到附近的村庄子吆喝。
过两天,她抽空去了趟县城,中午就在唐建华的饭店吃饭。
看到她来,他打趣道:“你真是稀客啊,难得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