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迷失在七十年代,人、巷、房子,擦肩而过的自行车,甚至那慢悠悠的节奏和略显压抑的氛围,都仿佛昔日重来。游荡了十几分钟,我竟然被这时空错乱的地方搞得有些发毛,这时不知从哪钻出一个下衣失踪,露出两条光嫩大白腿的时髦小姑娘,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我还在二十一世纪。
还有一处五六十年代老瓷厂改造的陶溪川艺术区,蚀刻的牌匾、红砖厂房、年代感十足的标语、城市阳 @具般坚挺耸立的烟囱,老工业和现代商业、艺术碰撞,极有味道。只是老厂房改造的店铺里卖的东西,贵的让人咋舌。
这里郊区到处都是工地,市区还有不少建了一半扔在那儿的建筑,像极了九十年代的长三角。
据朋友说,景德镇上几届领导都是过路财神,只想在这里镀下金,然后另谋高就。所以心态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心做规划,东建一片,西建一片,出点政绩,就走了。新任领导有点野心和想法,据说上面还有人支持。朝里有人好办事,争取了不少款子,给城市定了陶瓷为主,旅游为辅的调子,准备以特色旅游为突破口,振兴景德镇经济。建了不少小有特色的艺术区和小镇。
景德镇地势有点像浙江的台州、义乌,都是山多而平地少,整个城市都是挖山填谷生造出来的。但与台州地区民风彪悍狡黠不同,景德镇人内敛、平静、憨厚,颇有古风。
我想,这就是环境造就人吧。台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又没资源,人们挣扎求生,不彪悍不成活。而景德镇人,老天爷赏饭,千年都捧着一个瓷饭碗,富贵难求,却也没有缺衣少食之虞,所以与世无争。烧制瓷器,要求匠人心静手巧,久而久之,造就了景德镇人沉稳内敛的个性。
看来职业也能塑造人,就不知道996会把现代年轻人变成什么样。
景德镇的女孩子都挺漂亮,面目清爽婉约,身材娇小凹凸,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样。眉眼略显清淡,清淡到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毛巾一擦就能擦掉。所以这里的女孩多喜欢浓妆,把五官勾勒凸显出来,倒也别有一番风情。
人清爽,饮食却辛辣,初到贵地,跑到一家牛骨粉店吃早饭,风韵动人老板娘柔柔地问一句:“要加辣吗?”我说不加,老板娘又道:“不辣不好吃哟。”于是加微辣。可这个微辣和我想象中的微辣完全不是一回事,一碗粉,我干掉店家三碗水,半包餐巾纸,老板娘这单生意赔惨了。晚上婚宴,有一小锅炖牛肉,里面竟然有红绿橙三种颜色的辣椒。一筷子下嘴,我涕泪横流。同桌皆侧目,以为我和新郎有基情。
还是说回陶瓷吧,这里有最地道的传统陶瓷,地道到从瓷土、釉水、绘画、烧制甚至连落款都和古瓷一模一样的仿古瓷。也有最新,最不可思议,奇异到连烧制的那些学生都说不清风格的瓷器。
只是地道的陶瓷基本上都在摹古,而且模仿的多是乾嘉时期那种花哨的风格,一个瓶子,两耳烫金、表面爬花、蓝地开窗里面还有粉彩花鸟,繁复得像让人眼晕的瓷母。工艺上的确复杂的无以复加,价格也都亮瞎路人眼,只是样子实在不入时,反正我是实在欣赏不来。
其实古代也有文气漂亮的东西,我就在景德镇博物馆看到一只硕大的雍正时期的青花葫芦,白地蓝竹,却不清冷,反而给人富贵逼人的感觉,偏又富贵得不张扬,透着一股子文气。
和朋友交流过,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养活了一批老匠人,做坯、利坯、描边、画瓷、制印,各司其职,手艺纯熟,再复杂的工艺都难不倒,但这些人读书不多,创作能力也不足,让他们模仿工艺繁复,图案富贵的瓷器,手到擒来,稍微简洁文气的器物,就力有不逮。
而且,随着国营瓷厂相继倒闭,匠人后继无人,最年轻的也年逾花甲,下一代工匠,手艺多不如老人家。
新锐匠人多是学院派出身,学养见识都远超上一代,烧制出的瓷器也五光十色,可探起究竟,要么也摹古,要么是是模仿欧洲日本的艺术瓷,近来日本茶道兴盛,日式茶具大行其道,年轻人作品也一片侘寂之风,只是多是形似神不似。
偶有创新,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看到有学生在青花粉彩上,罩上一层类似柴烧落灰釉的釉水,效果既没有青花粉彩的清雅,又没柴烧的古拙,非驴非马,看着像染了一层土沁。
也可能是我行色匆匆,没机会接触高端瓷,仅以我逛过的陶溪川、陶艺街、明清陶瓷街、国贸大厦的的瓷器看,眼前一亮的设计不多。
不过